- 孙萍;廖文钰;陈欣欣;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传播学语境下的劳动议题不再是达拉斯·斯迈兹笔下的“盲点”,而是成为“热点”。但是当下以平台化劳动为主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却也存在框架单一和概念混乱等问题。本研究尝试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探究劳动形态与媒介发展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此理解平台化劳动的特点并尝试突破当下劳动研究“控制—反抗”的二元理论框架。传播学语境下的劳动生产伴随着不同的媒介技术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与此同时,劳动类别随着媒介的发展呈现“叠加状态”,即前一媒介发展阶段的劳动样态会延续并以新的形式在当今媒介技术生态下继续存在。现阶段平台化劳动的具身性、数据化、关系性特征正是媒介与劳动历史互动而成的结果。传播学视野下的数字劳动研究需要更多地观照媒介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并增加历史和对比的视野。
2023年05期 v.10;No.42 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张媛媛;冯锐;
伴随着网络预约出行平台和传统巡游出租车的融合,数字平台成为一种外来技术开始进入巡游出租车司机的日常劳动过程。本研究基于驯化理论框架,对67位巡游出租车司机进行了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巡游出租车司机的3个社交群聊进行了参与式观察,探究了处于平台经济形态与传统工作状态交界处的司机群体对数字平台的驯化过程。研究发现,巡游出租车司机借助技术想象与意义建构勾连接入动机,调整工作时间与空间以完成技术的物质嵌入,通过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实现身份共同体的重塑。巡游出租车司机对数字平台的驯化实践呈现出技术融入生活过程中的整合与适应特征,是对经典劳动过程理论中二元对立框架的回应与延展。
2023年05期 v.10;No.42 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孔舒越;
数字时代,传播学过去那种仅仅关注静止的研究对象、强调文本表征维度的研究视角,已经难以完全囊括当下丰富的传播现象以及媒介与社会之关系。本研究试图引入“新移动范式”,为传播学开辟新的研究路径提供思路。新移动范式以“移动”为出发点重新检视和反思了社会学的传统理论和分析视角,并基于对不同学科理论资源的整合提出了“在地化、关系性和物质性”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力图说明,数字时代的传播研究如何能够从上述分析框架中获得启示,由此重新划定研究对象和问题域,超越功能主义的认识论,并且迈向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
2023年05期 v.10;No.42 3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张超义;
以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为代表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现了媒介的“居中状态”以及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搭建的普遍联系。作为媒介的网络型基础设施形态与属性各异:电网作为能源网的代表驱动其他基础设施运行,让不可见的电显形并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现代性想象;交通与传播同脉同源,交通网就是跨越空间、建构意义的传播网;信息网交融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不仅成为国家治理环节中的主导力量,而且深度卷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未来,三网将加速走向融合,发展成为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基础设施综合体,构筑“万物互联”的新型媒介化社会生态。
2023年05期 v.10;No.42 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