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平台的生态系统:权力与变迁

    何塞·范·迪克;

    <正>在2018年1月,我与Thomas Poell、Martijn de Waal两位合作者共同完成了《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The platform society: Public values in a connective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一书。2023年,这本书被翻译为中文在中国发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这五年间,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以致我们完全可以为全球市场写一本新书。

    2023年05期 v.10;No.4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平台媒介

  • 关于平台、劳动与媒介研究的历史回溯与理论思考

    孙萍;廖文钰;陈欣欣;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传播学语境下的劳动议题不再是达拉斯·斯迈兹笔下的“盲点”,而是成为“热点”。但是当下以平台化劳动为主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却也存在框架单一和概念混乱等问题。本研究尝试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探究劳动形态与媒介发展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此理解平台化劳动的特点并尝试突破当下劳动研究“控制—反抗”的二元理论框架。传播学语境下的劳动生产伴随着不同的媒介技术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与此同时,劳动类别随着媒介的发展呈现“叠加状态”,即前一媒介发展阶段的劳动样态会延续并以新的形式在当今媒介技术生态下继续存在。现阶段平台化劳动的具身性、数据化、关系性特征正是媒介与劳动历史互动而成的结果。传播学视野下的数字劳动研究需要更多地观照媒介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并增加历史和对比的视野。

    2023年05期 v.10;No.42 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整合与适应:巡游出租车司机的数字平台驯化实践

    张媛媛;冯锐;

    伴随着网络预约出行平台和传统巡游出租车的融合,数字平台成为一种外来技术开始进入巡游出租车司机的日常劳动过程。本研究基于驯化理论框架,对67位巡游出租车司机进行了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巡游出租车司机的3个社交群聊进行了参与式观察,探究了处于平台经济形态与传统工作状态交界处的司机群体对数字平台的驯化过程。研究发现,巡游出租车司机借助技术想象与意义建构勾连接入动机,调整工作时间与空间以完成技术的物质嵌入,通过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实现身份共同体的重塑。巡游出租车司机对数字平台的驯化实践呈现出技术融入生活过程中的整合与适应特征,是对经典劳动过程理论中二元对立框架的回应与延展。

    2023年05期 v.10;No.42 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在地化、关系性和物质性:新移动范式与数字时代的传播研究

    孔舒越;

    数字时代,传播学过去那种仅仅关注静止的研究对象、强调文本表征维度的研究视角,已经难以完全囊括当下丰富的传播现象以及媒介与社会之关系。本研究试图引入“新移动范式”,为传播学开辟新的研究路径提供思路。新移动范式以“移动”为出发点重新检视和反思了社会学的传统理论和分析视角,并基于对不同学科理论资源的整合提出了“在地化、关系性和物质性”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力图说明,数字时代的传播研究如何能够从上述分析框架中获得启示,由此重新划定研究对象和问题域,超越功能主义的认识论,并且迈向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

    2023年05期 v.10;No.42 3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作为媒介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与三网融合

    张超义;

    以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为代表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现了媒介的“居中状态”以及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搭建的普遍联系。作为媒介的网络型基础设施形态与属性各异:电网作为能源网的代表驱动其他基础设施运行,让不可见的电显形并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现代性想象;交通与传播同脉同源,交通网就是跨越空间、建构意义的传播网;信息网交融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不仅成为国家治理环节中的主导力量,而且深度卷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未来,三网将加速走向融合,发展成为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基础设施综合体,构筑“万物互联”的新型媒介化社会生态。

    2023年05期 v.10;No.42 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智能传播

  • 人机传播中社交线索的使用与效应探析

    牟怡;官奕聪;

    通过社交线索的选择和设定让机器表达出特定的社交信号,进而实现期待中的社交反应,是人机传播中一种常见却易被误用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对社交线索这一概念追根溯源,区分了社交线索、社交信号和社交反应三个相关却不同的概念,探析人机传播社交偏差的原因。本研究从编码与解码的视角指出经典的社交线索到社交信号再到社交反应的逻辑漏洞,全面分析了带来社交线索效应偏差的可能原因,为人机传播理论研究和社交线索相关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10;No.42 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人机何以交互:理论溯源、范式演变与前景趋势

    向安玲;许可;

    纵观70年来人机交互理论脉络,从人类工程学、行动情感耦合到机器主体性争议,技术、社会、传播三重属性杂糅并重。从理论演进来看,人机交互的研究范式经历了附属性工具、等同性主体、对立性异端、竞争性依存四大阶段。交互本体由以人为中心转向探讨机器主体性;交互价值从工具性与经济效益扩展到情感性与社会嵌入;交互路径从程序语言与图形界面向自然语言与多模感官发展。展望未来,人机交互理论在技术层面将持续探索模态泛化、认知升维、人机互嵌,社会层面将更加关注虚实融生、AI责任、技术霸权,传播层面将深化研究权力重构、信任重塑、情感补偿。

    2023年05期 v.10;No.42 8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理解人机对话——对角色定位、信任关系及人际交往影响的分析

    王袁欣;朱孟潇;陈思潞;

    机器的主体性正在涌现,从工具性向社交性演进的过程,改变了传统以人类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分别对智能语音助手和闲聊式聊天机器人用户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从人机对话的形式切入,探讨人机互动关系中智能机器人的角色定位、信任关系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的拟人化属性是角色奠定的基础,用户对机器的角色定位能够减少互动的不确定性。自我表露行为是建立人机信任关系的催化剂,双方的自我表露有助于模糊人机边界意识,但身体的离席仍是制约其深度发展的藩篱。人机关系看似为摆脱社交恐惧提供一剂解药,并试图替代人际交往,但回归真实的人际交往才有利于规避数字时代的社会化危机。未来人机之间可能会建立一种新型的“混合”关系,甚至重塑人际传播秩序。

    2023年05期 v.10;No.42 10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道德责任鸿沟的消解——智能媒体算法责任研究

    王娟;汤书昆;秦庆;

    当下学界关于算法责任的研究存在两种相对立观点——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前者认为,在人与智能媒体共同构成的传媒生态中,责任主体不明,追责困难,存在难以弥合的“责任鸿沟”;后者则提出,建构合适的问责方式可以消解鸿沟。这两种观点均预设了责任鸿沟的存在。然而,通过分析道德责任的四种基本构成与责任鸿沟的主要类型发现,责任鸿沟本质上是一种应该归责的“应然”与实际归责的“实然”之间的“错位”。消除该种错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设计层面,建构有意义的人类控制体系,“经纬交错”绘制责任地图;应用层面,采用分布式责任与结构式责任,“总分结合”事后追责;伦理教育层面,实施宏观伦理与微观伦理混合课程,“高低兼容”事前预防。三者共同作用,或能够实现智能媒体的负责任使用。

    2023年05期 v.10;No.42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新闻学研究

  • 新闻生产的控制论:数字智能时代的人机融合

    吴璟薇;

    数字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彻底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格局,新闻生产研究的视角也从关注“人”转向关注人与技术的融合。控制论既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也为理解智能新闻生产中的人机融合,以及系统的反馈与调控机制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依托控制论的核心分析框架,本研究在分析智能新闻生产流程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新闻业在技术变革中的技术创新实践,探讨数字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中人与智能技术如何系统运作,智能系统中的控制和反馈机制如何,以及人与智能系统如何融合的问题。

    2023年05期 v.10;No.42 14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新闻报道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拟人化策略对受众归因的影响

    陈梁;谭心莹;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各类媒体平台中涌现出了大量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新闻报道。本研究设计了一组线上实验(N=382),探索在不同(正面或负面)人工智能新闻事件中,报道的拟人化程度如何影响了受众对于事件责任归因的判断。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正面报道的拟人化程度显著提升了受众对于人工智能的心智感知,受众进而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负面报道的拟人化程度提升了受众对于人工智能的心智感知,但并未显著影响受众的事件归因。此外,在负面报道中,受众的技术焦虑调节了报道拟人化程度对人工智能心智感知的影响。

    2023年05期 v.10;No.42 15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国际视点

  • “媒介是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塑造者”——访谈媒介理论家约翰·杜海姆·彼得斯教授

    刘子琨;约翰·杜海姆·彼得斯;

    本次访谈涵盖了彼得斯教授的最新研究以及他对当下媒介研究的观点。首先,他深入探讨了媒介理论与传播哲学,强调了媒介研究关注的是中介事物的事物,即处于中间的事物。他认为人类的身体处于天地之间,是我们生活和存在的媒介,而女性主义可以有助于我们探讨身体的意义。其次,他分享了自己对新闻传播学术传统与媒介物质性的看法,特别是对基特勒和克莱默尔等学者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他描述了自己如何通过媒介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人工智能,以及如何从多语言和多学科的角度获得启发。

    2023年05期 v.10;No.42 1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全球传媒学刊》征订启事

    <正>CN 10-1270/G2 ISSN 2095-9516主办清华大学学术组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重点发表来自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业界专家、媒体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瞄准世界前沿——不论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将瞄准世界前沿目标。

    2023年05期 v.10;No.42 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