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从传媒经济到平台经济:关注产业研究的创新前沿

    罗伯特·皮卡特;杭敏;

    <正>20世纪中叶,传媒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受到来自学界业界的不断关注,彼时传媒发展正面临很多争议性的产业议题。在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市场资源配置与垄断竞争方面的争议,如何在明晰市场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提高竞争效率?在欧洲,公共服务体制为保障媒体的公共属性提供了思路;然而,如何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调动市场积极性,使商业广播电视与公共服务媒体合作共存,也成为在规制与管理层面频繁探讨的议题。

    2021年04期 v.8;No.2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平台经济

  • 互联网平台的特性、本质、价值与“越界”的社会治理

    喻国明;李彪;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是新型传播生态中的革命性再造,平台和新型主流媒体作为新型生态中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互联网平台的本质是以技术为骨骼、以商业为灵魂的开放、多元、普适的基础服务平台,具有三种形态架构。随着其不断发展,互联网平台的"任性"与"越界"属性不断凸显,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警醒。我国必须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健全法治,多管齐下,加强对垄断性互联网平台的治理;同时,主流媒体必须嵌入平台,成为其主要的传播主体,进而重获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主导权。

    2021年04期 v.8;No.29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 从平台经济的视角解析数据霸权与平台霸权

    周笑;

    本文旨在清晰定义和描述快速发展中的"数据霸权"和"平台霸权"。文章通过分类、演绎和归纳的方法,以"数据—平台"的价值属性匹配为依据,提出"意义—媒体平台""商业价值—实体平台"和"社会价值—非营利机构平台"的三分法,并借此建构出互联、数据、算力和算法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霸权形成机制,认为仅在"零和博弈"和"法治缺位"条件下,才会在有既定价值逻辑的两条现实路径下形成新形态霸权。法治创新是目前最有效的反霸权手段。

    2021年04期 v.8;No.29 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论平台内容的社会经济属性及逻辑机制

    张虹;

    互联网发展进入平台时代。百度搜索、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信息中介"平台,通过"作为配置性资源的内容"实现检索、生产、分发与传播,借此深入个体的微观实践与社会的宏观发展过程之中。建立在技术可供性基础上的平台内容,出现了热搜榜单、搜索链接、推荐列表等更多元的内容表现形式,平台借助这些内容,开展内容服务、用户服务、广告运营,以实现平台的效益和价值。一定程度上,平台内容具备提供内容的信息属性、创造商业价值的经济属性以及影响公众的社会属性,统称为"平台内容的社会经济属性"。这一属性支撑着平台运作的不同逻辑。本文从平台经济和平台社会的双重视角出发,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平台内容的社会经济属性,以审视平台对内容进行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及逻辑机制,为理解平台的运行和内容安全风险的产生提供一个内敛的切口。

    2021年04期 v.8;No.29 3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 “社交媒体组合”中的平台经济价值——基于青年用户内容分享行为的探索

    李唯嘉;

    社交媒体作为电商平台的重要入口,在平台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关注用户的社交媒体使用方式,能为平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启发。本研究关注青年用户在多元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分享行为,对18~35岁的青年用户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潜在剖面分析的方式将用户的"社交媒体组合"进行分类,并勾勒出不同组合中的用户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用户"社交媒体组合"与平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以及通过"社交媒体组合"来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2021年04期 v.8;No.29 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智媒研究

  • 社交网络中社交机器人行为及其影响研究——基于国外相关文献的综述

    洪杰文;许琳惠;

    综合国外相关文献可看出,社交机器人通过模仿人类行为、促进信息扩散、与人类用户交互,使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真人",但其在账号标准特征、发布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人类用户仍存在差异。此外,社交机器人对虚假新闻传播、在线网络讨论及公众认知都产生着影响。基于此,论文提出未来的三个研究取向:一是将其对虚假新闻传播影响的研究扩至信息传播;二是开展其操纵在线讨论网络的机制研究;三是丰富其对人类用户影响的研究。

    2021年04期 v.8;No.29 6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人工智能新闻主播何以被接受?:新技术与社会行动者的双重视角

    王忆希;吴福仲;王峥;

    伴随着传统媒体的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主播(AI主播)日渐出现在新闻节目中。作为一项新兴传播实践,AI主播面对的节目受众如何对其进行感知,其接受度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命题。本研究基于新技术与社会行动者的双重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如上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新技术特质层面,感知新颖性正向预测新闻AI主播的态度与接受度,而感知智能优势对态度与接受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社会行动者特质层面,感知可信度、感知形象拟人化与感知能动性均正向预测新闻AI主播的态度与接受度。除此之外,感知新颖性、感知可信度、感知拟人化与感知能动性通过态度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受众对于新闻AI主播的接受度。本研究拓展了新闻AI主播接受度的前因变量,为理解新闻AI主播的社会扩散过程提供了更为情境化的视角。

    2021年04期 v.8;No.29 8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全球传播

  • 网络议程设置中的镜像与折变:美法两国“黑命攸关”运动的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

    蒋贤成;钟新;

    在"弗洛伊德之死"事件后,"黑命攸关"(Black Lives Matter)运动迅速从美国席卷世界。由于该事件涉及种族、人权、社会公正等诸多层次,它从美国向外扩散时不是单纯的镜像复制。本研究选取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法国《费加罗报》关于此次运动的报道以及脸书评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媒体对民众与不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效果,发现两国媒体对公众都存在网络议程设置效果,但不同议程会发生折变;美国媒体对法国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强于两国媒体对公众的议程设置效果。本研究对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跨国社会运动与议程设置效果等命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21年04期 v.8;No.29 10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 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之辩再思考

    韩德勋;赵士林;

    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重新反思"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及其关系的契机。民族主义的抬头、国族意识的增强,使得民族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将继续存在甚至强化。但作为重要参与者的新闻媒体由于深受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约束,在国际交往中往往无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使得"全球传播"在促进人类交流、达成国际合作等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后疫情时代,两者各有其适用对象,在特定情境下有着不可替代的阐释力;对中国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全球传播"的作用。

    2021年04期 v.8;No.29 12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全球传媒学刊》征订启事

    <正>CN 10-1270/G2 ISSN 2095-9516主办清华大学学术组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重点发表来自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业界专家、媒体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瞄准世界前沿——不论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将瞄准世界前沿目标。

    2021年04期 v.8;No.29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