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自主智能体赋能数字人的跃升与演进

    沈浩;

    <正>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自主智能体(Agentic AI)代表了AI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能够自主行动、实时适应并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解决多步骤问题的AI系统。自主智能体由传统能模仿人类决策过程的机器学习模型和实时解决问题的智能体(AI Agent)构成,其英文术语中的Agentic强调了模型的主动性及其独立自主行动的能力。

    2025年02期 v.12;No.51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智能传播

  • 大语言模型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数据生成、分析、模拟为例

    徐敬宏;郭迪帆;

    大语言模型不仅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学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研究工具。本文主要基于英语学术界的相关实证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利用相关模型开展新闻传播学的实证研究。通过数据生成、数据分析和数据模拟三大途径,大语言模型不仅可以与实验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辅助研究设计,更能够降低文本分析的技术难度,推动仿真研究的创新。此外,本文在案例介绍的基础上,提供了宏观的方法指南,旨在帮助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拓展研究思路,实现“只计算、不编程”的愿景。

    2025年02期 v.12;No.51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与框架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

    程萧潇;杜依淇;

    近年来,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其在跨模态理解与生成方面的卓越能力备受关注。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来临和多模态媒介现实的深化,传统单一模态的框架分析方法在处理多模态内容时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框架理论从单模态向多模态演进的知识脉络,深入剖析了既有多模态框架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框架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植于对多模态框架元素进行“拆解—重组—析出”的思路,整合了文本、图像及图文跨模态互动关系分析,并充分发挥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技术优势。通过对气候变化多模态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取径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不同模态框架元素的识别和推理任务中具有良好的表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多模态框架分析的方法论创新。

    2025年02期 v.12;No.51 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 大语言模型在新闻传播学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刘子琨;付东晗;韩一铭;

    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正逐步改变新闻传播学质性研究的格局,特别是在数据收集、生成和分析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已有研究表明,在数据收集方面,大语言模型可模拟人类访谈者,实现自动化访谈,提高效率和一致性;还可作为事实核查工具,提高核查效率与准确性。在数据生成方面,大语言模型不仅可以进行文本数据的生成与模拟,还可以进行多模态数据的融合与生成。在数据分析方面,大语言模型能够进行自动识别与主题分类,提高分析效率,还可进行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揭示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此外,大语言模型还可用于影像数据分析,进行高级的视觉信息提取与多模态分析。尽管大语言模型为新闻传播学质性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大语言模型在新闻传播学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2025年02期 v.12;No.51 4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基于观测数据的传播学中的因果推断研究——以框架效应为例

    周胜;

    当前传播学的因果推断面临统计原理和检验手段的双重挑战。在因果关系判定上,存在相关性分析替代因果推断的问题。基于观测数据展开的因果关系分析会出现混杂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从传播学量化研究的实际出发,依据观测数据识别因果关系;以框架效应作为研究实例,从因果模型构建、因果关系检验、因果机制解释和因果推断稳健性方面给出了系统的分析流程。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先验知识的反事实推理,能够较为有效地识别出观测数据的因果关系;使用协变量匹配,对于排除混杂变量的干扰和解释因果机制具备可行性。同时,本文对于框架效应给出因果关系证据,并检验了推断结果的稳健性。

    2025年02期 v.12;No.51 6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 App评分量表的功能拓展——以社交和新闻资讯类App评测为例

    李钒;喻国明;

    当前在线生态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由移动应用程序的数字不平等状况导致的数字鸿沟。为解决该问题,政府、企业和学界将关注焦点与重点转向移动应用程序的数字不平等问题,本研究应用数字不平等理论,在移动应用程序评分量表(MARS)的基础上,对该量表进行了功能拓展与实证检验,SPSS和Mplus分析结果显示模拟拟合良好。数字不平等子量表一方面是App评分量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单独成为衡量数字不平等水平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中国代表性的10款社交和新闻资讯类App进行评测,并与App Store评分进行同时效度检验,研究发现App Store评分对数字不平等的关注程度较低。此外,本研究还解释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使用频率对移动应用程序评分的影响。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数字不平等视域下的移动应用程序评分量表(MARS-DI)的开发,为衡量App质量提供新的工具,推动中国业界和学界对在线生态中数字不平等问题的关注,缩小数字鸿沟。

    2025年02期 v.12;No.51 8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媒介研究

  • 小镇的媒介化建构与意象廓清——基于微博文本的计算传播分析

    刘晨旭;邓旸;张铮;

    本研究以微博文本作为分析对象,以大数据文本分析及LDA构建主题模型的方法对社交媒介中“小镇”的情感倾向、城乡观念的演变趋势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社会整体对“小镇”的正面情感态度先增强后减弱。其中,政府及商业机构维持着较高水平的正面情感态度,新闻媒体等机构也以正面情感为主但情感态度更为平衡;个体用户也呈现出相对正面的情感态度,但负面情感在个体话语下逐年增强。在城乡观念维度上,社会整体话语中双向流动的城乡观念更为突出。除个体用户话语中呈现出双向流动和二元区隔城乡观念之间相互割裂的格局之外,各类机构均更明显地持双向流动的观念,且这种观念在逐年加强。本研究试图对“小镇”在社交媒介中建构起的形象进行廓清,并为“小镇”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交媒介宣传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v.12;No.51 11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网络社群中的情感劳动研究——以IT行业技术类女性为例

    李唯嘉;任哲琦;

    基于情感劳动理论,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分析了豆瓣“Women In Tech”(女性科技从业者集合地)小组的情感劳动。研究发现,职场性别隔离与互联网开源精神之间的矛盾唤起了女性进行情感劳动的内在逻辑。小组成员进而制定平台规则,界定情感表达界限,以确保情感劳动有序进行。在“唤起”与“规制”的过程中,调动情感资源获取“情感补偿”是小组持续劳动的关键动力。最终小组实现了去性别化与女性气质的整合,构建了“为爱发电”的共同体。

    2025年02期 v.12;No.51 13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农村学前儿童数字媒介使用与社会情感发展的关系研究

    缑赫;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6个省级地区8所农村幼儿园1182名家长的问卷调查,探索农村学前儿童数字媒介使用行为、家长干预方式与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27.2%的农村学前儿童存在社会情感发展迟缓的风险,留守儿童存在风险的概率更高。学前儿童数字媒介使用时间及内容与其社会情感发展迟缓无关,但家长的共同使用水平越高,儿童存在该风险的概率越低。家长社会经济地位在限制型干预与儿童社会情感发展迟缓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因此,一方面应通过鼓励家长的共同使用降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迟缓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必要优先对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村家庭提供专业的媒介指导。

    2025年02期 v.12;No.51 14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传播与社会治理

  • 污名化视角下的网络诈骗风险:媒介信息对进城务工人员诈骗防护的双重影响

    陈宏亮;郭一锦;

    媒介中有关网络诈骗的内容成为近年热点,其中既包括反诈的宣教,也包括对于受害者的指责。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本研究引入污名化信念、主观规范、感知歧视等维度,旨在探讨媒介信息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预防诈骗行为的双重影响。对521名进城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指责诈骗受害者的媒介内容一方面增强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威胁评估和主观规范,同时导致了受害者污名化信念,阻碍了保护策略的采纳。媒介反诈信息则正面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威胁评估、应对评估,并减轻了污名化信念,促进了保护策略的推广。此外,感知歧视程度作为调节变量,放大了污名化信念的负面作用,削弱了应对效能感的积极影响。

    2025年02期 v.12;No.51 17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免疫还是抗拒:单双面信息向未接触谣言受众辟谣的效果差异

    刘中刚;王巧巧;韩焕法;

    本研究把广告中的双面信息应用到辟谣信息的设计中,探索在受众接触谣言之前双面辟谣信息的谣言免疫作用机制,通过一个单因素(辟谣信息:单面、双面、无辟谣)实验、一个2(辟谣信息:单面vs.双面)×2(辟谣者可信度:高vs.低)双因素组间实验和一个2(辟谣信息:单面vs.无辟谣)×2(受众相关度:高vs.低)双因素组间实验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主要结论:(1)双面辟谣信息具有谣言免疫作用:先接触到双面辟谣信息的受众比未接触到辟谣信息的受众对谣言的真实性感知更低;(2)辟谣信息结构通过辟谣信息可信度、受众对辟谣者态度的中介作用影响谣言真实性的感知;(3)双面辟谣信息降低谣言真实性的效果受辟谣者可信度的调节:低可信度辟谣者进行辟谣时,双面信息的谣言免疫效果更显著;(4)受众相关度对单面辟谣的抗拒效应具有调节作用,低可信度辟谣者采用单面辟谣策略向高相关度的受众辟谣时,比不辟谣效果更差。

    2025年02期 v.12;No.51 195-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打击网络犯罪国际规则的建构路径与中国方案

    王玫黎;杨逸琼;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犯罪成为全球公害。主权国家逐渐意识到国际合作与治理对于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建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规则,从区域化路径逐渐走向全球化路径,最终建构起以联合国为框架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机制。在规则建构过程中,国际社会对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涉及的实体与程序规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成为关键因素。2021年联合国第A/75/L.87/Rev.1号决议后,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全球公约的制定正式开启。在新公约谈判过程中,中国应当总结自身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国内经验,为公约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打击网络犯罪全球规则的制定,在规则制定中坚守主权立场、关照合理诉求、弥合发展差异,致力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新秩序。

    2025年02期 v.12;No.51 21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国际视点

  • 数字时代重建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访谈人类学家项飙教授

    次仁群宗;项飙;

    本次访谈围绕项飙教授提出的“附近”概念展开,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技术的关系。项飙教授指出,“附近”是重塑人与现实世界的方法。然而,数字技术正在削弱“附近”的具体体验和社会互动。他指出媒介技术的操控本质在于对注意力和情绪的获取,使认知趋向直观的判断性而非分析性。同时,他质疑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感知能力与叙事能力的取代,呼吁在技术主导的社会中,重新关注微观而具体的日常生活,重建人的主体性。

    2025年02期 v.12;No.51 23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全球传媒学刊》征订启事

    <正>CN 10-1270/G2 ISSN 2095-9516主办清华大学学术组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重点发表来自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业界专家、媒体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瞄准世界前沿——不论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将瞄准世界前沿目标。

    2025年02期 v.12;No.51 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