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评分量表的功能拓展——以社交和新闻资讯类App评测为例Expand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App Rating Scal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An Evaluation of Digital Inequality in Social and News Apps
李钒,喻国明
摘要(Abstract):
当前在线生态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由移动应用程序的数字不平等状况导致的数字鸿沟。为解决该问题,政府、企业和学界将关注焦点与重点转向移动应用程序的数字不平等问题,本研究应用数字不平等理论,在移动应用程序评分量表(MARS)的基础上,对该量表进行了功能拓展与实证检验,SPSS和Mplus分析结果显示模拟拟合良好。数字不平等子量表一方面是App评分量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单独成为衡量数字不平等水平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中国代表性的10款社交和新闻资讯类App进行评测,并与App Store评分进行同时效度检验,研究发现App Store评分对数字不平等的关注程度较低。此外,本研究还解释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使用频率对移动应用程序评分的影响。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数字不平等视域下的移动应用程序评分量表(MARS-DI)的开发,为衡量App质量提供新的工具,推动中国业界和学界对在线生态中数字不平等问题的关注,缩小数字鸿沟。
关键词(KeyWords): App评分量表;移动应用程序;App;数字不平等;测量工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成长发展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信息助推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标注措施(AIGC 标签)与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BNUTSQHJH24ZD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李钒,喻国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曹冬英、王少泉(2024):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东南学术》,第4期,154-161页。 曹书乐、王心路(2024):跨越鸿沟重返舞台: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银发网红”平台参与模式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4期,162-171页。 高虹(2024):新质生产力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科技与出版》,第7期,70-78页。 高丽华、杨新雨(2024):重拾媒介属性: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的构成维度,《现代传播》,第46卷第1期,149-160页。 耿晓梦、喻国明(2020):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我国居民移动互联网使用沟研究,《新闻界》,第11期,50-61页。 胡莹(2022):数字社会工作的概念、发展与青年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伦理挑战,《当代青年研究》,第5期,119-128页。 黄楚新(2022):我国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5期,91-101页。 黄炜、李总苛、黄建桥(2016):移动应用程序(APP)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图书与情报》,第3期,110-117页。 柯青、丁松云、秦琴(2021):健康信息可读性对用户认知负荷和信息加工绩效影响眼动实验研究,《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第5卷第2期,70-82页。 匡亚林、吴佳馨(2024):朋辈互助促进老年群体数字社会融入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基于一个超大城市的参与式案例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25-37页。 联合国(2021-04-27):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不要让数字鸿沟成为“不平等的新面孔,获取自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4/1083092 刘莹、张涛、李坤、李楠(2017):移动应用众包测试人员评价模型,《计算机应用》,第37卷第12期,3569-3573,3596页。 吕梓剑、戴颖洁(2023):时间狩猎术:钉钉工作群中“已读”装置的权力实践,《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6期,142-153页。 罗敬达、周笑(2023):第一道数字鸿沟是一种迷思吗?——从时间成本再谈数字接入沟的问题,《新闻界》,第10期,30-40,63页。 罗亚泓(2021):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延伸服务的实践研究与思考——以Facebook的应用为例,《图书馆学研究》,第10期,55-62,69页。 马骋宇、刘乾坤(2020):移动健康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评价及实证研究,《图书情报工作》,第64卷第7期,46-55页。 宓云軿、孙轶康、钱虹(2021):移动医疗应用程序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中国医学装备》,第18卷第2期,162-165。 彭可余、宋月萍(2024):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就业收入:数字资本的视角,《人口学刊》,第46卷第4期,67-85页。 任欣怡、周亚虹(2024):我国数字鸿沟的形成因素、影响及其治理路径,《经济问题》,第9期,50-58页。 任卓异、姜凌(2020):价值感知、用户参与对APP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企业经济》,第4期,91-98页。 孙天梦、郑欣(2024):刚需性融入:银发冲浪族的数字社会化及其隐性不平等,《编辑之友》,第4期,56-64页。 王婧婷、郑朱婷、董小兰、袁长蓉(2023):移动健康应用程序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军事护理》,第40卷第2期,87-91页。 温京博、马宝霞(2023):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体验研究——以“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为例,《东南文化》,第6期,133-140页。 徐政、陈佳、江小鹏(2024):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6期,22-29页。 杨禧羡、喻国明(2022):数字化“天下”版图:元宇宙视阈下的国际传播新范式,《对外传播》,第4期,8-11页。 叶小兰(2023):论老龄人数字权益及其法治保障,《南京社会科学》,第11期,101-110页。 喻国明(2020):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新闻与写作》,第3期,62-65页。 喻国明(2023):生成式AI浪潮下学习的革命,《青年记者》,第19期,83-84页。 喻国明、陈雪娇(2024):人机协同下合作行为的发生机制与演变路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9卷第1期,146-156页。 喻国明、李钒(2023a):关系-信息-场域:非理性因素增强下未来传播模式的探讨,《新闻与传播评论》,第76卷第3期,5-16页。 喻国明、李钒(2023b):提示工程师: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转变与逻辑重构,《未来传播》,第30卷第4期,2-12,140页。 喻国明、李钒(2023c):ChatGPT浪潮与智能互联时代的全新开启,《教育传媒研究》,第3期,47-52页。 喻国明、李钒(2024):生成式AI浪潮下平台型媒体的规则重构、价值逻辑与生态剧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1期,167-175页。 喻国明、苏健威(2023):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5期,81-90页。 喻国明、滕文强(2024):发展可解释的人工智能:韧性视域下AIGC时代数字不平等的社会性构建与治理路径,《当代传播》,第4期,10-14页。 喻国明、张珂嘉(2020):论作为关系表达的传播内容范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3卷第4期,66-73页。 曾粤亮、吕晓龙(2024):推进数字包容: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国际实践与进路,《图书情报工作》,第68卷第9期,33-45页。 张诚霖、李学美、李晓燕、巫惠心(2020):用户版移动医疗应用分级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第26卷第19期,2608-2612页。 张春华(202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平台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协同治理研究,《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第2期,30-48页。 张诗濠、李赟、李韬(2023):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及其治理,《贵州社会科学》,第11期,138-143页。 张夏恒(2024):数字经济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0卷第3期,1-14页。 张晓宇、薛翔、朱庆华、赵宇翔(2023):移动政务服务App适老化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情报资料工作》,第44卷第2期,22-30页。 郑素侠、李古淞(2024):从数字接入到数字资本主义:国外数字不平等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7卷第4期,38-46页。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8月8日):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互联网激发经济社会向“新”力(大数据观察),获取自https://www.cac.gov.cn/2024-03/25/c_1713038218396702.htm Ahmed,A.,Islam,M.N.,Jannat,F.& Sultana,Z.(2019).Towards developing a mobile application for illiterate people to reduce digital divide.In Proceedings of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cs (pp.1-5).Coimbatore,India:IEEE.doi:10.1109/ICCCI.2019.8822036. Choudrie,J.,Pheeraphuttranghkoon,S.& Davari,S.(2020).The digital divide and older adult population adoption,use and diffusion of mobile phones:A quantitative study.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2(3),673-695.doi:10.1007/s10796-018-9875-2. Cullen,R.(2001).Addressing the digital divide.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5(5),311-320.doi:10.1108/14684520110410517. Lam,L.W.(2012).Impact of competitiveness on salespeople's commitment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65(9),1328-1334.doi:10.1016/j.jbusres.2011.10.026. Liao,J.& Ruan,Y.F.(2021).Research on APP Intelligent promotion decision aiding system based on python data analysis and AARRR model.Journal of Physics:Conference Series,1856,012063.doi:10.1088/1742-6596/1856/1/012063. Park,E.A.& Lee,S.(2015).Multidimensionality:Re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 the smartphone era.Info,17(2),80-96.doi:10.1108/info-09-2014-0037. Stoyanov,S.R.,Hides,L.,Kavanagh,D.J.,Zelenko,O.,Tjondronegoro,D.& Mani,M.(2015).Mobile app rating scale:A new tool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mobile apps.JMIR mHealth and uHealth,3(1),e27.doi:10.2196/mhealth.3422. Stoyanov,S.R.,Hides,L.,Kavanagh,D.J.& Wilson,H.(201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user version of the mobile application rating scale (uMARS).JMIR mHealth and uHealth,4(2),e72.doi:10.2196/mhealth.5849. van Dijk,J.& Hacker,K.(2003).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The Information Society,19(4),315-326.doi:10.1080/01972240309487. van Dijk,J.A.G.M.(2006).Digital divide research,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Poetics,34(4-5),221-235.doi:10.1016/j.poetic.2006.05.004.
- ① 因为具体选项过于复杂繁多,在本文省略,有意者可联系作者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