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治理视角下的社交媒体政策与规制_特邀主编按

  • 网络治理视角下的社交媒体政策与规制

    陈昌凤;钱忆亲;

    <正>本期《全球传媒学刊》的会议专辑的主题是"网络治理视角下的社交媒体政策与规制"。专辑收录的文章来自2016年12月3至4日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同名研讨会。此研讨会由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项目编号:12601715)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资助,以期通过国内外学界,新媒体业界和政府规制机构的参与、互动和讨论,从不同地域、角度和方法探讨互联网和

    2017年02期 v.4;No.1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网络治理视角下的社交媒体政策与规制

  • 互联网治理:一种综合路径的探索

    钱忆亲;陈昌凤;袁烨;戴佳;

    互联网时代与社交媒体的到来让网络生态走向分权化,国家政府面对的不仅是大量信息流通的挑战,还有私人公司与公民团体不断提高的网络决断权。后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权威。在互联网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与这些新兴的私人和社会行为体进行互动和介入?政府与这些行为体之间已经有了哪种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中,权力又是如何分配的?本文探讨了国际和中国语境下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包括多利益攸关方主义、数字宪政主义和分析性网络治理。前两种模式具有功能主义的论点和规范性的支撑,后一种则分析了不同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本文在最后提出,在研究互联网治理时,应综合规范性和分析性的学术路径。

    2017年02期 v.4;No.11 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从政策与制度到媒介素养

    Eun-Mee Kim;朴之贤;金义猷;崔波涛;

    数字媒介环境正在快速向以社交媒体为核心的局面转化,原来与青少年相关的媒介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本文将思考社交媒体使用的得与失,主要以韩国的现状与事例为中心,主张从赋权主义的角度,将培养媒介素养作为青少年媒体政策的核心。纵观当下环绕青少年的媒介环境,相比保护主义的监管,更需要通过以媒介素养为中心的力量强化教育,自主协调风险机遇,增强媒介使用权的保护政策。

    2017年02期 v.4;No.11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 新加坡的社交媒体广告规制

    Peng Hwa Ang;陕少霞;曹书乐;

    新加坡的广告规制是由行业协会和媒体监管机构自发制定的自我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是有效的,因为它满足了进行自我管制的最低要求:行业有发展动力、少数行业巨头使执行更为有效,以及有效的监管支撑。而在2015年之前,社交媒体广告业尚未得到激励,也无规则可言。这一年,由于一次营销活动引发的事件,使该行业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该事件直接导致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终止与一家社交媒体广告商的合约,以及该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公开道歉。丑闻爆发之后,社交媒体广告业的预算被冻结了几个月,整个行业的道德规范也遭到质疑。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加坡社交媒体广告业这一资源有限的自我管制体制建立一系列指导方针的过程中,需要的理论、过程和思考。

    2017年02期 v.4;No.11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马来西亚社交媒体监管:选择与挑战

    Sonny Zulhuda;Ida Madieha Abdul Ghani Azmi;褚萌萌;曹书乐;

    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接入在马来西亚的大幅发展,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博客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正在变得流行。但是,一些法律问题随之而生,出现了许多涉嫌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争议。为了对此进行合理的监管,马来西亚政府运用了多种方法,例如鼓励行业自律、屏蔽相关网站、采用刑事或民事制裁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成文法、政策动议及法庭判例,来梳理政府采取的、目前仍被使用的相关管理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马来西亚尝试过上述每一种措施。虽然政府反复声明"不对互联网实施审查制度",但却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反应式的、更具惩罚性的管理措施。在探究了马来西亚社交媒体监管的发展历史之后,本文认为,为了保证信息传播技术(ICT)以及社交媒体能够得到更好地得到应用,并促进马来西亚社会的发展,行业自律和政府主导的动议都是必不可少的。

    2017年02期 v.4;No.11 5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社交媒体与个人资料私隐保障

    陈美仪;黎智敏;袁烨;

    在社交媒体时代,保障数据安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作为独立的法定监管机构,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从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保障香港市民的隐私数据安全。1996年,公署出台的个人资料隐私保护条例正式生效,成为亚洲第一份完整的个人资料保障法。条例确定了六项数据保障原则,并规定了公署的监管范围。本文介绍了公署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并借助案例阐述了社交媒体对公署日常业务的影响,包括对监管合规、投诉、查询以及公共关系和教育等的作用。

    2017年02期 v.4;No.11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社交媒体与BBC新闻原则和实践

    李文;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受众乃至职业道德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探讨国际新闻媒体如何在应用其一贯的新闻编辑原则的同时,积极开拓社交媒体平台,并根据平台和用户特性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017年02期 v.4;No.11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趋势和挑战

    李晓东;戴佳;

    本文介绍了互联网治理的四个发展阶段、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目前的治理趋势。本文认为,互联网治理面临主权之争与模式之争,而核心在于我们是否可以平等地看待治理的各个主体以及用包容的心态看待治理模式的不同。本文呼吁构建一个"治理互联网"以兼容不同的互联网治理模式,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2017年02期 v.4;No.11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传媒法研究

  • 网络侵犯人格权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李颖;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网络侵犯人格权案件日益增多,新问题不断涌现。本文以海淀法院审理的网络侵犯人格权案件为研究样本,就此类案件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有益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

    2017年02期 v.4;No.11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法律解读

    郑宁;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因应了互联网广告特点,直面互联网广告监管的难题,具有积极价值。从价值目标而言,政府对互联网广告监管本质上是对言论的一种限制,需要遵循依法行政原则、比例原则,平衡好公民的言论自由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关系。《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权限范围有限,需要处理好与《广告法》《行政处罚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

    2017年02期 v.4;No.11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研究综述

  • “数字麦克卢汉”的误读——兼论媒介环境学派的技术认识论分歧

    张媛;

    区别于传播学研究中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独树一帜的研究旨趣在于对媒介技术本身的关注。本文尝试从技术认识论的视角出发,对媒介环境学派在人的存在、人造技术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认知维度进行追问,深入挖掘其所谓的代际传承关系,检视该学派理论延续的可能性,并进而反思媒体变革时代的技术逻辑。研究发现,媒介环境学派内部存在技术认识论的根本分歧,不同时期的学者在共同着眼点下并未构建起传承延续的理论视角,呈现出技术哲学层面的割裂与背离,由此引发了媒介环境学派的解释性悖论并导致该学派整体性边界的危机。文章认为,在现代性社会的新技术环境中,传播学研究需要反思功能主义的媒介观,重新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解释。

    2017年02期 v.4;No.11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书评

  • 威廉·斯蒂芬森《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述评兼纪念该书出版50周年

    宗益祥;

    威廉·斯蒂芬森是英裔美国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1967年,斯蒂芬森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该书的两大主题可以概括为论证人之自由意志的"游戏人"和探讨媒介心理测量学的"Q方法"。受惠于荷兰历史学家赫伊津哈考察游戏的文化视角和理解方法,斯蒂芬森认为大众媒介绝非只是一种说服和统治工具,而传播的主观游戏就是要解蔽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窠臼,据此涌现功利主义视界背后的人的自由存在境界;Q方法是传播游戏理论的活灵魂,它提供了一种客观测量个体主观性的科学方法,该方法首先对一个人的自我描述进行测量,然后将之与其他人的自我描述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再对所有这些自我描述进行因素分析和因素阐释。在时隔半个世纪的今日,我们重读《游戏理论》一书,同样具备一种返本开新的时代意义。

    2017年02期 v.4;No.11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会议综述

  • 打造跨界的立体式学术研讨新模式——第三届河阳论坛综述

    龚伟亮;

    第三届河阳论坛暨"乡村、文化与传播"学术周活动以"文化主体性与乡村发展:国家、市场与民间的联动"为主题,设置了村庄考察、专题报告、专题讨论、特设专场和总结圆桌等环节。本次活动在结构上结合了论文工作坊和论坛形式,参加研讨的论文以2016年在"传播、文化与全球南方"国际联合暑期班期间通过团队调研形成初稿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为主,也吸收了本地学者的多篇文章,体现了融合不同学术目标的创新实践。不同的环节角度不同、各具关怀、精彩纷呈,多方位阐释了论坛主题,即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农村的内生活力,从而形成上动下顺、义利相融的国家、市场与民间的有机与良性互动。打造跨界的立体式学术研讨新模式,既是本次会议尽心设计的宗旨,也是贯穿三届河阳论坛的一种学术理念和追求。

    2017年02期 v.4;No.11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投稿格式规范

    <正>《全球传媒学刊》欢迎所有探讨新闻与传播、传播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本刊采用"同行匿名评审"制度。来稿将由编辑委员会先作初审,初审通过后将交由两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匿名审稿。通常在收稿后三个月内答复是否采用。匿名评审结果分为三种决定:(1)接受;(2)修改后重新提交;(3)拒绝。投稿文章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通常字数不多于

    2017年02期 v.4;No.11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欧洲传播思想经典译丛

    <正>丛书主编:陈卫星《普通媒介学教程》[法]雷吉斯·德布雷著陈卫星王杨译ISBN:9787302372783《全球传播的起源》[法]阿芒·马特拉著朱振明译ISBN:9787302375289《有权无责》(第七版)[英]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著栾轶玫译ISBN:9787302412267

    2017年02期 v.4;No.11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