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仲轩;唐嘉闻;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已被学界广泛讨论,而社会边缘群体在人工智能应用中面临的偏见和不公正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本研究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残障群体的视觉呈现,探究内嵌于人工智能中的残障意识形态偏见问题。本研究邀请6名残障者共同设计了43个图像场景,并以此为基础让人工智能应用生成了144张可用于分析的有效图像,然后以范·迪克的意识形态批判话语分析为框架,并结合6名残障参与者对图像内容的反馈,对这些图像进行视觉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生成的残障图像在可见与不可见的悖论中实现了对残障意识形态偏见的再生产,即人工智能残障视觉呈现的可见性背后是更深的不可见问题——肢体残障之外的其他障别者、残障女性、乡村残障者以及低收入残障者等在人工智能时代处于更加不可见或者边缘化的位置。
2025年03期 v.12;No.52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 谢卓潇;章玉萍;
数字平台提高了残障社群的可见性,成为残障文化传播与社群建设的重要渠道。不同类型的残障文化话语存在怎样的相似性与异质性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从身份、行动和关系三个层面对视障和聋人社群进行了文化话语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两者面对健全主义都会做出情境化的身份定义,但关联残障身体差异与身份认同的方式明显不同。第二,在无障碍的行动和实践理念层面,对视障者而言,盲杖等出行辅助技术是其残障专长的体现,而聋人手语与听觉辅助技术存在价值冲突。第三,两个社群在与助残话语相区隔的情况下,分别对残障权利话语作出了社群化阐释,视障者更倾向于自身向主流社会的融入,而聋人则强调身份区别和社会融合的双向责任。
2025年03期 v.12;No.52 2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任围;朱晓文;李玉磊;
在数字化浪潮与人口老龄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聚焦于“银色数字鸿沟趋向扩大还是不断弥合”这一问题,考察我国银色数字鸿沟的演变趋势及阶层异质性,重点检验这些趋势是否因阶层特征而异。考虑到数字鸿沟的多维性,本文既关注了接入沟,也以网络使用多样性为指标衡量了使用沟。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多期数据,本文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接入沟与使用沟有所弥合,但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中高龄老年人与低龄老年人之间的数字接入与使用沟依然显著,且有扩大趋势;不同阶层的居民在银色数字鸿沟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差异也因年龄段而异;银色数字鸿沟的演变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差异,低学历高龄居民的“双重滞后”问题愈发凸显。在高学历居民中,老年与年轻群体间的接入沟和使用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而在低学历居民中,不仅老年与年轻群体间的差距有所扩大,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也在加剧。
2025年03期 v.12;No.52 4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 赵国宁;
本研究着眼于社交媒体成瘾问题,聚焦中国社交媒体中青少年模式的部署,强调平台干预的特殊作用。通过田野观察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微博、知乎和小红书等平台上有关青少年模式的使用体验和讨论进行了主题分析。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不适配的内容、容易绕过的漏洞、算法驱动的持续上瘾与替代沉迷,以及由该模式引发的家庭冲突,使得青少年模式在遏制未成年人社交媒体使用和成瘾方面效果有限。但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发现了青少年模式溢出边界的作用,即用户将青少年模式当作粉丝投票、过滤冗余内容和功能、规训各年龄段社交媒体使用的工具,用户还进一步对防沉迷系统提出了覆盖更多平台与更广年龄段的需求。此外,研究还发现,平台在利润追逐、法规遵守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冲突中仅仅是表面妥协。本研究扩展了关于社交媒体成瘾中以平台为中心的干预措施的理论讨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起点。另外,对于青少年模式的改进,不仅要停留在时间、功能与设备的限制层面,更重要的是利用算法来主动减缓青少年群体的上瘾行为。
2025年03期 v.12;No.52 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