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构建数字时代的文化新秩序

    项飙;

    <正>这是一个传媒与交流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公共交流分崩离析的时代:公共空间碎片化,不同群体之间难以沟通,观点趋于极端化和对立化。这是一个青年群体的批判意识空前增长的时代,他们对现实具有诸多不满并渴望变革;同时也是一个无力感弥漫的时代:批判意识并未同步提升行动力,反而加剧了“什么都不能改变”的感觉,弱化了社会变革的动力。

    2025年03期 v.12;No.52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媒介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残障呈现与意识形态再生产

    林仲轩;唐嘉闻;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已被学界广泛讨论,而社会边缘群体在人工智能应用中面临的偏见和不公正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本研究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残障群体的视觉呈现,探究内嵌于人工智能中的残障意识形态偏见问题。本研究邀请6名残障者共同设计了43个图像场景,并以此为基础让人工智能应用生成了144张可用于分析的有效图像,然后以范·迪克的意识形态批判话语分析为框架,并结合6名残障参与者对图像内容的反馈,对这些图像进行视觉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生成的残障图像在可见与不可见的悖论中实现了对残障意识形态偏见的再生产,即人工智能残障视觉呈现的可见性背后是更深的不可见问题——肢体残障之外的其他障别者、残障女性、乡村残障者以及低收入残障者等在人工智能时代处于更加不可见或者边缘化的位置。

    2025年03期 v.12;No.52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 融入、融合还是区别?视障与聋人社群的文化话语比较分析

    谢卓潇;章玉萍;

    数字平台提高了残障社群的可见性,成为残障文化传播与社群建设的重要渠道。不同类型的残障文化话语存在怎样的相似性与异质性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从身份、行动和关系三个层面对视障和聋人社群进行了文化话语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两者面对健全主义都会做出情境化的身份定义,但关联残障身体差异与身份认同的方式明显不同。第二,在无障碍的行动和实践理念层面,对视障者而言,盲杖等出行辅助技术是其残障专长的体现,而聋人手语与听觉辅助技术存在价值冲突。第三,两个社群在与助残话语相区隔的情况下,分别对残障权利话语作出了社群化阐释,视障者更倾向于自身向主流社会的融入,而聋人则强调身份区别和社会融合的双向责任。

    2025年03期 v.12;No.52 2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中国银色数字鸿沟的变迁趋势及其阶层差异研究

    任围;朱晓文;李玉磊;

    在数字化浪潮与人口老龄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聚焦于“银色数字鸿沟趋向扩大还是不断弥合”这一问题,考察我国银色数字鸿沟的演变趋势及阶层异质性,重点检验这些趋势是否因阶层特征而异。考虑到数字鸿沟的多维性,本文既关注了接入沟,也以网络使用多样性为指标衡量了使用沟。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多期数据,本文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接入沟与使用沟有所弥合,但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中高龄老年人与低龄老年人之间的数字接入与使用沟依然显著,且有扩大趋势;不同阶层的居民在银色数字鸿沟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差异也因年龄段而异;银色数字鸿沟的演变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差异,低学历高龄居民的“双重滞后”问题愈发凸显。在高学历居民中,老年与年轻群体间的接入沟和使用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而在低学历居民中,不仅老年与年轻群体间的差距有所扩大,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也在加剧。

    2025年03期 v.12;No.52 4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 上瘾与戒断:社交媒体青少年模式的实践效果研究

    赵国宁;

    本研究着眼于社交媒体成瘾问题,聚焦中国社交媒体中青少年模式的部署,强调平台干预的特殊作用。通过田野观察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微博、知乎和小红书等平台上有关青少年模式的使用体验和讨论进行了主题分析。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不适配的内容、容易绕过的漏洞、算法驱动的持续上瘾与替代沉迷,以及由该模式引发的家庭冲突,使得青少年模式在遏制未成年人社交媒体使用和成瘾方面效果有限。但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发现了青少年模式溢出边界的作用,即用户将青少年模式当作粉丝投票、过滤冗余内容和功能、规训各年龄段社交媒体使用的工具,用户还进一步对防沉迷系统提出了覆盖更多平台与更广年龄段的需求。此外,研究还发现,平台在利润追逐、法规遵守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冲突中仅仅是表面妥协。本研究扩展了关于社交媒体成瘾中以平台为中心的干预措施的理论讨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起点。另外,对于青少年模式的改进,不仅要停留在时间、功能与设备的限制层面,更重要的是利用算法来主动减缓青少年群体的上瘾行为。

    2025年03期 v.12;No.52 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视听传播

  • 华山汉水:明清时期燕行图像的图式类型与景观实践

    梁君健;玄丽娜;

    燕行是明清时期朝鲜、越南等国使臣赴华朝贡的外交活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并产生了丰富的文献,包括燕行图像。这些图像作为视觉表达形式,记录了使臣的行程和沿途的风景,同时体现了旅行者的空间体验、文化认同和政治态度,是政治关系、文化传统与个体经验交织的产物。这些图像不仅建构了关于中华大地的视觉景观,也折射出群体心态的演变,反映了传统东亚政治秩序的变迁。这为理解东亚区域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凸显了图像在文化地理与前现代的跨国旅行研究中的独特作用。

    2025年03期 v.12;No.52 9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 科学传播中的视觉话语与公众参与研究

    贺一;张玮锋;

    本研究运用U检验的定量方法,基于视觉语法理论探讨科学家与公民科学家的视觉话语和公众参与的差异及背后的文化和权威建构。研究发现,科学家视频与公民科学家视频之间的视觉话语边界并不清晰,体现了边界工作的保持、反转与混合,科学家视频在再现意义、构图意义方面均保持权威话语,但在互动意义中则运用民间视觉话语强调亲近性。公民科学家视频在再现意义中保持民间话语,但在互动意义中运用视觉构建权威合法性,在构图意义中则体现了混合边界工作,强调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共现。公众参与方面,观看科学家视频的公众更易于形成知识交互型的参与模式,象征着科学家权威合法性存在失位的可能性,而观看公民科学家视频的公众会形成社交分享型的参与模式,体现了权威合法性的确立。

    2025年03期 v.12;No.52 11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中国网络直播间的男性气质展演与性别凝视反转

    刘心雨;许静雯;朱红强;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网络直播与消费文化复杂交织的环境中,有关男性气质展演与性别凝视反转的现象,旨在丰富主播研究中有关性别维度的考察。研究发现,在网络直播中,男性的身体不仅成为一种被观赏和消费的对象,同时也是性别角色重构和凝视反转的舞台。通过对直播内容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我们揭示了身体如何作为男性气质的载体实现“展演”与“消费”。与此同时,传统性别角色和霸权男性气质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使得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桎梏逐渐被解构。此外,弹幕为女性观众提供了一个直接与男性气质对话的中介平台,进一步强化了性别凝视的反转,展现了观众对主播的占有、欲望与权力。最后,本研究还强调了这种性别凝视反转背后的商业逻辑。在Y集团的直播间里,无论是将男性身体作为“展示品”,还是将情感劳动视作“商品”,其目的都是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和品牌效应。在资本消费文化的社会中,性别物化与性别权力的平衡追求显得尤为复杂。

    2025年03期 v.12;No.52 13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新闻学研究

  • 受众视角下AI新闻生产和播报对新闻可信度的影响研究

    高芳芳;林心婕;赵睿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新闻日渐崛起。在受众眼中,AI生产和播报的新闻可信吗?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通过在线实验发现,同一新闻视频,当其被标示为由AI自动生成内容时,被试感知到的新闻可信度显著低于当其被标示为由记者采编时;当其被标示为由AI自动生成并由AI主播播报时,被试的新闻可信度感知最低。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在被试的新闻可信度感知的形成中都发挥了作用,且中心路径的效应更强。本文试图以新闻信任和认知路径作为上述研究发现的解释进路,为AI热潮下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行性建议。

    2025年03期 v.12;No.52 15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社交媒体新闻的用户参与——基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价值话语分析

    谈华伟;殷俊;李林飞;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传播面和影响力,获取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是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新闻价值话语分析框架,分析了2022年“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全年的新闻报道,重点关注新闻标题和内容的新闻价值,探究新闻话语是如何被建构和呈现的,并进一步研究了社交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如何通过语言手段构建新闻价值观,实现用户参与。研究显示,新闻标题通过使用数量词、强化词展现事件超常性,用时间标记彰显新闻时效性,用预指手法制造新闻悬念以吸引用户点击、浏览;新闻内容则通过使用专有名词、褒义词等建构事件显著性,通过直接引语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利用情感词增强个性化以呈现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引导用户深入理解新闻事件。本研究论证了社交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可以通过语言策略有针对性地构建新闻价值以获取用户注意力并推动用户参与,为传统媒体的社交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2025年03期 v.12;No.52 17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转译的文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新闻生产与媒介动员

    马宇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将政治理念与新闻工作融入群众生活、动员革命力量,创造性地实践了“群众路线”,构建了系统化、多层次的根据地“多级传播体系”,并通过多样化媒介渠道覆盖基层实践场域。不同媒介形态在“文本—群众”互动中发挥转换作用,推动政治话语的建构与接受,实现党对群众的动员。本文以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实践为对象,分析党报如何通过大众化转译策略重构新闻文本,探究其对群众动员的具体作用,进一步丰富“群众路线”与“媒介动员”的理论内涵。

    2025年03期 v.12;No.52 18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国际视点

  • 关于生态帝国主义、气候正义与全球南北方气候传播的一项研究议程

    约翰·唐尼;王威力;

    本文提出了一项比较气候传播的研究议程,以生态帝国主义和气候正义为理论框架,批判性地探讨了全球北方与南方在气候变化中的不平等关系。富裕国家在历史上的温室气体排放促成了一种生态帝国主义,使那些对气候变化贡献最少但却承受最严重后果的贫困国家成为受害者。本研究强调,全球北方学者及其视角在当前的气候传播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呼吁采用比较性、多语言及协作性研究模式,纳入全球南方的观点。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全球气候话语的本土化趋势、意识形态极化以及某些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世界主义倾向。基于对热浪报道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气候变化叙事发生了重大转变,2018年是“临界点”,媒体报道越来越多地将极端天气事件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然而,全球气候传播仍然存在持续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差异,这表明需要采用混合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本研究认为,气候传播不应仅停留于调查分析层面,更应推动实际行动,积极挑战生态帝国主义,并通过具有变革性的叙事促进气候正义。未来研究应鼓励全球南北学者之间的合作,推动传播学的“去殖民化”,并促进跨区域合作,以确保气候叙事有助于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气候治理。

    2025年03期 v.12;No.52 202-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