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立足亚洲的全球新闻传播研究

    邱林川;

    <正>2025伊始,国际地缘政治纷扰不断,人工智能继续日新月异。在此多变之时,亚洲传播学者应担当怎样角色?本期《全球传媒学刊》给出了回答。首先,我们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西方传播理论虽享霸权,却难以充分解释亚洲和中国的传播现象与实践。为此,身在亚洲的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立足本土文化和传播体系,开展原创性理论探索。

    2025年01期 v.12;No.5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新闻传播理论与前沿

  • 中国视听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王晓红;魏韬;

    随着技术革新与产业变迁,传统广播电视学正面临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和学科重构的需求。本文回顾了视听传播的历史源流,分析了以电视为核心的视听媒介在西方和中国语境下的研究发展脉络。研究指出,面对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带来的底层逻辑变革,自电视时代以来形成的经典研究正日益面临“解释危机”。通过引入“隐性知识”的概念,本文强调一种从本土实践中形成原创性理论的研究取向,并以此推动中国视听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广播电视学”向“视听传播学”转型的必要性,以及超越媒介工具的技术迭代逻辑,重建视听传播研究价值的四重面向,即:面向人类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面向社会发展创新的现实需求、面向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向和面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命题。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视听传播学科何以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从“被解释”到“能解释”的角色转变,进而构建具有普遍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原创理论。

    2025年01期 v.12;No.50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数字底调”:文化创新的在地实践与知识生产

    陈刚;曾晨;

    本文对2024年国内文化创新研究的知识生产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提炼出“‘文化出海’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调整”“数字新闻实践与文化再造”“情感、日常生活与数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赓续”和“人工智能的文化主体性想象”五大关键议题。上述关涉文化创新的议题梳理虽是在文化的不同维度展开的,但却建立在同一基点上,即“数字”是不同文化形式更新、生成、流动的底调,数字技术是驱动文化创新的底层逻辑。

    2025年01期 v.12;No.50 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数字新闻学是什么:全球脉络与中西比较

    常江;黄文森;

    本文对2020—2024年间发表于中英文权威学术期刊的575篇数字新闻学研究文献的元数据进行了内容分析和系统性综述,旨在从研究议题、理论概念、方法取向和跨学科视角等维度,对全球数字新闻学研究的知识版图和演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摹刻,并在中西比较视野下阐释中国本土数字新闻学的学术策略与在地实践。研究认为,过去五年间,全球数字新闻学在国家多样性、跨学科多样性和议题多样性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体现出旺盛的理论活力;与此同时,“中心—边缘”的知识生产结构依然牢固,欧美经验显著影响着该领域学科视野的转换与研究议题的集中化;与欧美相比,中国本土数字新闻学理论显现出思辨色彩和知识体系重组的理论自觉,并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前提与问题域;中国的数字新闻学尽管积累了丰富的规范性观念资源,但在方法论上的实证逻辑和科学性仍有待提升。

    2025年01期 v.12;No.50 3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复杂性、辩证性、文明性: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新进展与新特征

    张楠;姜飞;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长期化国际地缘冲突延伸至文明与文化的边界,人工智能技术加剧知识生产的伦理风险与价值鸿沟,2024年度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呈现出复杂性、辩证性、文明性的新趋势与新特征。在认识论层面,由于交叉学科视野的建立与人工知识技术的“涌现”,学界对国际传播知识生产的认知复杂性程度显著加深。在方法论层面,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抓手,学界用辩证关系原理升维知识生产的问题视域与“社区”观念。在价值论层面,学界则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内在动力将知识追求纳入“文明互鉴”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新阶段,推动着知识生产向文明性知识话语维度滑动。

    2025年01期 v.12;No.50 5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人机关系与智能传播:技术嵌入、社会协同与全球传播生态的多维透视

    陈昌凤;袁雨晴;

    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智能传播研究不断开拓和深入。本文运用LDA主题聚类分析了中外新闻传播学科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2024年智能传播研究的五大议题,即智能体与人机协同、人机交往、算法生态、智能化迭代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的伦理协商与社会治理,并进一步探讨智能技术如何重塑人机关系及其对传播生态的深远影响。对比中英文文献发现,中文文献体现了价值偏移、概念挖掘与技术先导的研究特色;英文文献则凸显出主体交互、情境导向与用户本位的研究特质;年度趋向上,核心议题由“算法”到“人机传播”转向,大模型日益从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的基础语境。本文揭示了技术嵌入对社会行为、价值体系和全球传播生态的重构作用,并从伦理治理和跨文化适配的视角,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建议。

    2025年01期 v.12;No.50 7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国际传播

  • 国际传播中的情感机制及其“超文化”想象

    何天平;严梓瑄;

    为在“情感转向”的背景下理解国际传播中“情感”的作用机制,本文考察了文化生产、流通、接受等关键环节,指出以情感驱动和情感流动为特征的国际传播可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能动性,以传受间的平等互动实现文化壁垒消融。由此,以技术为物质基础,以情感为行动逻辑,以文化去远交融为总体样态的“超文化空间”作为一种理论想象具备了现实可能性。情感在这一空间中的核心地位有效保障了互动中的文化主体性,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1期 v.12;No.50 9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从“负能”到“赋能”:文生视频驱动下的国际传播格局迭代与价值追问

    张爱军;唐欣雨;

    类Sora文生视频模型作为AIGC领域的新代表,正引领着智能传播逐步超越传统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模式,成为驱动国际传播格局迭代的关键力量。在类Sora文生视频模型的赋能下,国际信息传播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双重飞跃,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其本质仍深植于服务西方社会的信息生产框架中,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数据主权、意识形态和主体权力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新一轮的博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秉持“人机对齐”理念,从技术、价值和战略三个维度出发,实施对齐策略,在类Sora文生视频模型的引领下抓住先机并应对挑战,进而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5年01期 v.12;No.50 11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新闻学研究

  • 技术自主性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与新闻伦理

    王奕文;季为民;

    AI为传统新闻伦理提供全新的应用场景,展现出鲜明的技术自主性。在实践维度,自主性表现为AI的技术合理性被资本逻辑异化,引发虚假新闻和个人隐私被侵犯等一系列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在理论维度,自主性表现为准主体性对新闻客观性原则和封闭主体责任制的冲击。不仅新闻伦理规范了AI新闻实践,AI也在重构新闻伦理的边界与内涵。这种互相建构关系充分体现AI时代新闻伦理被动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尊重AI自身发展的规律、扬弃传统新闻伦理不合理成分,是建构人机协同发展的新闻伦理新范式、实现技术向善的必要前提。

    2025年01期 v.12;No.50 12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量化受众:数据新闻受众画像建构实证研究

    翟红蕾;李茂国;刘金波;

    数字时代的新闻业受到流量的驱动导向,量化受众已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合法性机制,但相关的实证性探索还暂付阙如。本研究着眼于数字时代数据新闻优势性传播特征与阶段性遇冷的吊诡困境,聚焦数据新闻受众群体,综合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对数据新闻采纳者属性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受众画像建构。研究发现,当前数据新闻受众群体可划分为社交活跃型、务实使用型、深度体验型三个类别,并呈现出历时性演进的模态趋势,三个类别的受众群体各自具有基于群体规律的生产动因、维护原则和拓展策略。市场流量机制影响下的新闻业需要切实关注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量化受众的途径增进对受众的理解,从而反哺内容生产。

    2025年01期 v.12;No.50 14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 理解“数字新闻”:一种概念史的视角

    张兵杰;

    本文借鉴概念史研究思路,通过系统的历史语义分析发现,数字新闻这一概念存在两条完全不同的语义脉络:数字新闻作为本土概念,首次提出于1936年,指的是以数字信息为主体的新闻,即内容取向;2010年后,它被学者用于翻译digital news/journalism,语义完全改变,指向数字化新闻,即技术取向。在中国的语境中,这两条语义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前者逐渐被弃用,后者逐渐有限推广开来。数字新闻仍只是一个被有限接纳的概念,它主要在特定学术社群中使用,没有大规模扩展至新闻行业和日常生活领域。这可能跟“数字新闻”这一概念缺乏独特性,无法与“新闻”一词形成话语差异紧密相关。当前,技术取向的数字新闻进入新一轮语义生成期,背后彰显的是数字时代新闻学研究范式之争。

    2025年01期 v.12;No.50 17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国际视点

  • 德国媒介研究:源流、观念、方法及边界——访沃尔夫冈·恩斯特教授

    沃尔夫冈·恩斯特;吴璟薇;高山;喻卉丹;

    德国的媒介研究和文化学虽有研究对象上的分殊,但两者的合二为一正在成为新的学科发展趋势。立足此背景,沃尔夫冈·恩斯特教授追溯了德国媒介研究的独特性,辨析了其与法国理论思想、新物质主义、后人类主义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媒介研究的“十诫”,特别是对技术的关注。恩斯特提出,媒介只有在操作中方能成为媒介;媒介研究需要面向技术和数据提出批判性思考,在关心技术机制的过程中保持对权力的警惕;需要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技术问题。恩斯特认为,媒介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哲学上的好奇心与科学上的描述的一种结合。面对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新媒介,更需要保持一种对历史的“不连续性”立场,以摆脱旧媒介术语和思维的束缚。

    2025年01期 v.12;No.50 18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全球传媒学刊》征订启事

    <正>CN 10-1270/G2 ISSN 2095-9516主办清华大学学术组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重点发表来自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业界专家、媒体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瞄准世界前沿——不论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将瞄准世界前沿目标。

    2025年01期 v.12;No.50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