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红;魏韬;
随着技术革新与产业变迁,传统广播电视学正面临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和学科重构的需求。本文回顾了视听传播的历史源流,分析了以电视为核心的视听媒介在西方和中国语境下的研究发展脉络。研究指出,面对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带来的底层逻辑变革,自电视时代以来形成的经典研究正日益面临“解释危机”。通过引入“隐性知识”的概念,本文强调一种从本土实践中形成原创性理论的研究取向,并以此推动中国视听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广播电视学”向“视听传播学”转型的必要性,以及超越媒介工具的技术迭代逻辑,重建视听传播研究价值的四重面向,即:面向人类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面向社会发展创新的现实需求、面向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向和面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命题。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视听传播学科何以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从“被解释”到“能解释”的角色转变,进而构建具有普遍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原创理论。
2025年01期 v.12;No.50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陈刚;曾晨;
本文对2024年国内文化创新研究的知识生产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提炼出“‘文化出海’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调整”“数字新闻实践与文化再造”“情感、日常生活与数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赓续”和“人工智能的文化主体性想象”五大关键议题。上述关涉文化创新的议题梳理虽是在文化的不同维度展开的,但却建立在同一基点上,即“数字”是不同文化形式更新、生成、流动的底调,数字技术是驱动文化创新的底层逻辑。
2025年01期 v.12;No.50 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常江;黄文森;
本文对2020—2024年间发表于中英文权威学术期刊的575篇数字新闻学研究文献的元数据进行了内容分析和系统性综述,旨在从研究议题、理论概念、方法取向和跨学科视角等维度,对全球数字新闻学研究的知识版图和演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摹刻,并在中西比较视野下阐释中国本土数字新闻学的学术策略与在地实践。研究认为,过去五年间,全球数字新闻学在国家多样性、跨学科多样性和议题多样性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体现出旺盛的理论活力;与此同时,“中心—边缘”的知识生产结构依然牢固,欧美经验显著影响着该领域学科视野的转换与研究议题的集中化;与欧美相比,中国本土数字新闻学理论显现出思辨色彩和知识体系重组的理论自觉,并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前提与问题域;中国的数字新闻学尽管积累了丰富的规范性观念资源,但在方法论上的实证逻辑和科学性仍有待提升。
2025年01期 v.12;No.50 3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张楠;姜飞;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长期化国际地缘冲突延伸至文明与文化的边界,人工智能技术加剧知识生产的伦理风险与价值鸿沟,2024年度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呈现出复杂性、辩证性、文明性的新趋势与新特征。在认识论层面,由于交叉学科视野的建立与人工知识技术的“涌现”,学界对国际传播知识生产的认知复杂性程度显著加深。在方法论层面,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抓手,学界用辩证关系原理升维知识生产的问题视域与“社区”观念。在价值论层面,学界则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内在动力将知识追求纳入“文明互鉴”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新阶段,推动着知识生产向文明性知识话语维度滑动。
2025年01期 v.12;No.50 5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陈昌凤;袁雨晴;
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智能传播研究不断开拓和深入。本文运用LDA主题聚类分析了中外新闻传播学科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2024年智能传播研究的五大议题,即智能体与人机协同、人机交往、算法生态、智能化迭代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的伦理协商与社会治理,并进一步探讨智能技术如何重塑人机关系及其对传播生态的深远影响。对比中英文文献发现,中文文献体现了价值偏移、概念挖掘与技术先导的研究特色;英文文献则凸显出主体交互、情境导向与用户本位的研究特质;年度趋向上,核心议题由“算法”到“人机传播”转向,大模型日益从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的基础语境。本文揭示了技术嵌入对社会行为、价值体系和全球传播生态的重构作用,并从伦理治理和跨文化适配的视角,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建议。
2025年01期 v.12;No.50 7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