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网络犯罪国际规则的建构路径与中国方案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Rules to Combat Cybercrime and Chinese Proposal
王玫黎,杨逸琼
摘要(Abstract):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犯罪成为全球公害。主权国家逐渐意识到国际合作与治理对于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建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规则,从区域化路径逐渐走向全球化路径,最终建构起以联合国为框架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机制。在规则建构过程中,国际社会对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涉及的实体与程序规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成为关键因素。2021年联合国第A/75/L.87/Rev.1号决议后,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全球公约的制定正式开启。在新公约谈判过程中,中国应当总结自身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国内经验,为公约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打击网络犯罪全球规则的制定,在规则制定中坚守主权立场、关照合理诉求、弥合发展差异,致力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打击网络犯罪国际新秩序。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犯罪;全球治理;网络主权;国际合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应对美国金融制裁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KJZD-K2024003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王玫黎,杨逸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邓浩,李天毅(2021):上合组织信息安全合作:进展、挑战与未来路径,《中国信息安全》,第8期,73-76页。 冯俊伟(2021):境外电子数据的取得与运用——基于第67号检察指导性案例的展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29卷第4期,146-160页。 胡健生,黄志雄(2016):打击网络犯罪国际法机制的困境与前景——以欧洲委员会《网络犯罪公约》为视角,《国际法研究》,第6期,21-34页。 肯尼迪·加斯顿(2018):亚非法协在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方面的工作,《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第1期,19-20页。 李彦(2019):网络犯罪国际法律机制建构的困境与路径设计,《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135-144页。 刘小燕,崔远航(2019):网络安全规则与国际话语权角力——基于犯罪与恐怖主义维度的阐释,《新闻大学》,第7期,30-40页。 刘艳红(2018):论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中国法学》,第3期,89-109页。 王玫黎(2021年10月16日):亟待惩治网络犯罪的国际公约,《检察日报》,3版。 王玫黎,杨逸琼(2021年4月6日):刑事司法协助所获“境外证据”如何适用,《检察日报》,3版。 王玫黎,杨逸琼(2022):反思与重构:网络空间中国际刑事管辖权规则,《人工智能法学院(第5辑)》,131-147页。 王肃之(2021):打击网络犯罪国际规则的博弈与中国方案,《法学论坛》,第36卷第1期,81-92页。 王肃之(2022):网络犯罪国际立法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向阳(2021):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规范研究,《情报杂志》,第40卷第7期,80-85页。 吴海文,张鹏(2020):打击网络犯罪国际规则的现状、争议和未来,《中国应用法学》,第2期,187-201页。 杨彩霞(2008):国际反网络犯罪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网络犯罪公约》为中心,《时代法学》,第6卷第3期,104-108页。 叶伟(2018):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专家组及中国贡献,《中国信息安全》,第6期,34-36页。 虞文梁(2022):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国际冲突与规制,《环球法律评论》,第44卷第5期,178-192页。 于志刚(2015):缔结和参加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中国立场,《政法论坛》,第33卷第5期,91-108页。 张豫洁(2019):评估规范扩散的效果——以《网络犯罪公约》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第2期,79-100,157-158页。 张宗亮(2004):网络犯罪及国际社会法律对策,《东岳论丛》,第25卷第5期,189-193页。 Clough,J.(2014).A world of difference:the Budapest convention on cybercrime and the challenges of harmonisation.Monash University Law Review,40(3),698-736. Goldsmith,J.L.,Wu,T.(2008).Who controls the internet?Illusions of a borderless worl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①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② 公约类网络犯罪国际立法是以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国家打击网络犯罪为目的制定的国际公约,内容主要涉及刑事实体、刑事程序以及国际合作;指令类网络犯罪国际立法是以特定区域内国家打击特定网络犯罪类型为目的制定的法律文件,内容侧重刑事实体条款;协定类网络犯罪国际立法是以特定区域内国家打击网络犯罪协作为目的,内容侧重国际合作条款。 ③ 欧洲委员会相继出台《〈网络犯罪公约〉的第一议定书》(即《〈网络犯罪公约〉补充协定:关于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施的种族主义和排外性行为的犯罪化》)(Additional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Cybercrime,Concerning the Crimina-lisation of Acts of a Racist and Xenophobic Nature Committed through Computer Systems)与《〈网络犯罪公约〉关于加强和披露电子证据的第二议定书》(the Second Additional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Cybercrime on Enhanced Cooperation and Disclosure of Electronic Evidence)。 ④ “多利益攸关方”是欧美国家掌控网络犯罪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因素。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人权理念比主权理念更有助于实现霸权,“工具价值”便从主权话语转向人权话语,强调民主与言论自由。该模式重在发挥政府、私营部门、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有效管理。 ⑤ 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是被国际社会接受为法律的一般事件、通例或做法。在国际法发展历史上,许多规则都是先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后被写入国际条约中。即使不被纳入国际公约当中,按照国际法院在尼加拉瓜案中的解释,这些规则会以习惯法的身份继续适用于网络空间,这一思路被借鉴到尚不存在统一国际规则的网络空间当中。 ⑥ 作为网络空间“专家造法”的典型代表,北约“网络合作防御卓越中心”研究制定的《网络行动国际法塔林手册》对于现存国际法如何适用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指引,具有“软法特征”。该手册利用法律解释减少法律类推可能面临的质疑和阻碍,为发展新的网络空间国际法提供便利。 ⑦ 善意履行原则是国际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指主权国家有义务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公认国际法原则以及其他国际协定所负的义务。 ⑧ 公海自由被看作是公海制度的法律基础,这意味着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在公海上均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以及捕鱼自由。国家对外层空间不享有主权原则,这已经成为习惯国际法规则。《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原则的公约》明确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任何国家都不得将外空据为己有,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自由探索和利用外空,且其对外空的探索与利用必须是为全人类谋福利的。 ⑨ 这一时期美国相继出台了《第54号国家安全总统令/第23号国土安全总统令》(National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NSPD-54)、《网络空间安全: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的下一步》(Cybersecurity:Next Steps to Protect Ou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提高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Framework for Improving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ybersecurity V1.0)、《增强联邦政府网络与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总统行政令》(Presidential Executive Order on Strengthening the Cybersecurity of Federal Network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等法律文件,以加强对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