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斌杰;
本文从传媒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传媒管理工作应着眼的三个层面,它们分别对应为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国家在进行传媒管理时既要秉持新闻专业性的原则,又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宏观调控;行业组织的自我壮大是使中国传媒走向世界的关键;搞活传媒企业、注重机制建设,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传播力。
2015年04期 v.2;No.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单波;
中西方的相遇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比较意识。比较源于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总是与他者意识紧密相连,因为他者是形成"我是谁或我们是谁"的不可缺少的、必要的部分,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中国传统的比较意识偏向于同化式比较,即把外来文化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图式之中,在与西方相遇之后,中国的比较意识逐渐走向开放与互补,寻求中西文化精神的融会贯通,通向互动与对话式的比较。
2015年04期 v.2;No.5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刘小燕;秦汉;
本文以公众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核心,从公众回应的动力、公众回应的形式与公众回应的载体三个维度,全面解析政府传播过程中的公众回应。基于利益的诉求是政府传播中公众回应的核心。利益期待与利益得失是激发公众回应动力的具体指向。本文认为,政府传播中的公众回应包括配合式回应、对抗式回应与沉默式回应。贯穿这三种回应形式的主线就是公众的利益期待与利益得失,这也是公众回应政府传播的本质目的。换言之,公众对政府传播的回应或与政府的互动,旨在影响政府的决策或行政,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
2015年04期 v.2;No.5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田秋生;
迈克尔·舒德森将新闻视为一种文化形式,关注其历史生成的过程,主张将新闻业的变迁与其所处社会的历史变迁相勾连,在关系和互动的视野中展开考察,并引入有关权力、文化的理论,应用社会科学的概念与框架进行分析。
2015年04期 v.2;No.5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叶俊;
中国的宣传词汇、概念与观念的起源和宣传实践在世界上都是较早的,但有关宣传的研究不仅出现较晚,而且研究较少。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宣传研究经历了三次高潮,每一次高潮的研究重点各有侧重。而当下,宣传研究正朝着传播与公关两条路径分离。
2015年04期 v.2;No.5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刘继忠;
《中外月刊·新闻界》存在着职业主义、民族主义与党营媒体三种新闻学话语的纠葛。将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内化的主编马星野,在政校新闻学系新闻实践教学中,力图在民族主义话语下,将职业主义新闻学话语中的自由主义内核置于国民党"政治正确"之下,使政校新闻学系学生在"新闻界"话语实践中能服膺国民党政治,成为国民党的新闻精英。密苏里新闻学院"即教、即学、即做"教学模式,帮助马星野完成了政校新闻学系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马星野为中心的新闻共同体,马氏却始终未完成多重新闻学话语的内在调和。
2015年04期 v.2;No.5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范小青;
开放源代码运动起源于斯托曼提出的"自由软件"概念,又因Linux操作系统的成功而迅速发展。作为用户协同创新的典范,"开源"现在已成为一种文化,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界和业界主要关注开源的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源的组织特征和文化纲领——以"集市"模式超越"大教堂"模式;二是开源参与者的参与动机以及金钱回报在参与动机中的地位;三是开源意识形态上的多元化,如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争。
2015年04期 v.2;No.5 11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