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于思;闫文捷;
2023年以来,ChatGPT得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新闻业的专业工作及其对公共生活的承诺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该技术应用才能兑现的问题始终未有解答。借鉴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新闻业与数字新闻创新理论资源,结合对中国知网论文学术话语中ChatGPT与新闻业关系论述的系统综述,本研究发现,作为新技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字新闻业在根本目标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学术话语依然呼吁新闻业主要通过吸纳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基于这种技术解决主义应许的经济增长神话与新闻业基本目标的背离,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技术中心论视角下的新闻创新焦虑催生ChatGPT讨论热潮的内在结构性动因,对新闻业诉诸包括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行动元,以期自动解决行动者困境的逻辑悖论,为其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提出了预警和未来建议。
2024年02期 v.11;No.45 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卢嘉辉;李炳楠;蒲培洋;
ChatGPT逐渐发展成为日常工作的智能助手(AI assistant)。但“智能助手”一词以“助手”这一界面隐喻限定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与人交互的形式和规范。目前“智能助手”的功能界面常常以对话形式出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交场景。本研究认为,“智能助手”的界面发展方向将可能导致一种基于人格社交特征的技术接纳和使用鸿沟。本研究基于准社会交往视角、认知负荷理论和依恋理论,针对453名在校大学生的ChatGPT使用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尽管ChatGPT所带来的准社会交往体验能够直接地正向预测人们持续使用ChatGPT的意愿,但准社会交往也会在不同依恋回避水平的用户中通过认知负荷间接预测使用意愿。对于依恋回避水平高的个体而言,准社会交往会正向预测他们的认知负荷,进而降低其持续使用意愿。相反,对于依恋回避水平低的个体,准社会交往会负向预测他们使用ChatGPT时的认知负荷,间接地促进了持续使用意愿。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应该重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交互界面设计对不同人格特征人群的技术接纳的影响,且应开发多种交互界面以适应不同社交特征人群的使用偏好。同时,应谨慎对待如“智能助手”“人机协作”等学术词汇所隐含的交互界面设计倾向,警惕相关词汇的使用成为一种技术和文化霸权的手段。
2024年02期 v.11;No.45 2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程萧潇;吴栎骞;
本研究旨在考察以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内容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潜在效度折损问题。通过分析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中英文社交媒体文本数据,本研究从语言/数据集、提示微调策略以及模型版本三个维度系统评估了GPT模型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概念(认知、情感和立场)编码上的效度差异及其背后的潜在原因。研究表明,GPT倾向于过度识别和解读文本内容,并表现出对“中立文本”的偏见。在多维度比较上,本研究并未发现GPT在概念编码效度上存在明显的跨语言/数据集差异;GPT-4较其3.5版本在部分类目中显示出更高的测量效度;经提示微调的GPT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编码的准确性,但引入更多示例样本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效度损失。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文本的词汇和语义特征会影响GPT的测量效度。
2024年02期 v.11;No.45 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9K] - 贾煜;韦懿轩;黄玥;罗晨;
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用户对ChatGPT的期望和需求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现有关于ChatGPT使用满意度的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从ChatGPT使用类型切入,立足于期望不一致理论,探讨ChatGPT的不同使用类型(功能导向vs娱乐导向)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并力图揭示其后的作用机制。通过开展一项嵌入于真实情境的单因素组间随机实验,研究者发现,与功能导向的ChatGPT使用相比,娱乐导向ChatGPT使用场景下用户的满意度更高。具体而言,在答案准确性和完整性满意度上,娱乐导向的ChatGPT使用显著高于功能导向使用,而在答案时效性方面,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挫败感在ChatGPT使用类型与用户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与功能导向ChatGPT使用相比,娱乐导向使用情境中的用户挫败感更弱,进而导致了更高的满意度。
2024年02期 v.11;No.45 7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