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智能体元年:拥抱业态变革,探索中国范式

    叶蓁蓁;

    <正>2024年将是“智能体元年”。在此分享三个故事。故事一:当年,花木兰代父出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辗转一番才配齐行头。如今“百模大战”,人们却还需打开多个大模型或多个入口才能凑齐各种能力解决问题,像花木兰一样,有点辛苦。大模型的蓬勃,一定需要智能体的涌现。

    2024年02期 v.11;No.45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智能传播

  • 永恒悖论:数字新闻的创新困境与ChatGPT的技术解决主义陷阱

    刘于思;闫文捷;

    2023年以来,ChatGPT得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新闻业的专业工作及其对公共生活的承诺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该技术应用才能兑现的问题始终未有解答。借鉴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新闻业与数字新闻创新理论资源,结合对中国知网论文学术话语中ChatGPT与新闻业关系论述的系统综述,本研究发现,作为新技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字新闻业在根本目标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学术话语依然呼吁新闻业主要通过吸纳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基于这种技术解决主义应许的经济增长神话与新闻业基本目标的背离,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技术中心论视角下的新闻创新焦虑催生ChatGPT讨论热潮的内在结构性动因,对新闻业诉诸包括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行动元,以期自动解决行动者困境的逻辑悖论,为其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提出了预警和未来建议。

    2024年02期 v.11;No.45 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ChatGPT的界面效应:准社会交往体验会降低依恋回避个体的技术接纳意愿吗?

    卢嘉辉;李炳楠;蒲培洋;

    ChatGPT逐渐发展成为日常工作的智能助手(AI assistant)。但“智能助手”一词以“助手”这一界面隐喻限定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与人交互的形式和规范。目前“智能助手”的功能界面常常以对话形式出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交场景。本研究认为,“智能助手”的界面发展方向将可能导致一种基于人格社交特征的技术接纳和使用鸿沟。本研究基于准社会交往视角、认知负荷理论和依恋理论,针对453名在校大学生的ChatGPT使用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尽管ChatGPT所带来的准社会交往体验能够直接地正向预测人们持续使用ChatGPT的意愿,但准社会交往也会在不同依恋回避水平的用户中通过认知负荷间接预测使用意愿。对于依恋回避水平高的个体而言,准社会交往会正向预测他们的认知负荷,进而降低其持续使用意愿。相反,对于依恋回避水平低的个体,准社会交往会负向预测他们使用ChatGPT时的认知负荷,间接地促进了持续使用意愿。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应该重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交互界面设计对不同人格特征人群的技术接纳的影响,且应开发多种交互界面以适应不同社交特征人群的使用偏好。同时,应谨慎对待如“智能助手”“人机协作”等学术词汇所隐含的交互界面设计倾向,警惕相关词汇的使用成为一种技术和文化霸权的手段。

    2024年02期 v.11;No.45 2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分析中的应用及测量效度评估

    程萧潇;吴栎骞;

    本研究旨在考察以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内容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潜在效度折损问题。通过分析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中英文社交媒体文本数据,本研究从语言/数据集、提示微调策略以及模型版本三个维度系统评估了GPT模型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概念(认知、情感和立场)编码上的效度差异及其背后的潜在原因。研究表明,GPT倾向于过度识别和解读文本内容,并表现出对“中立文本”的偏见。在多维度比较上,本研究并未发现GPT在概念编码效度上存在明显的跨语言/数据集差异;GPT-4较其3.5版本在部分类目中显示出更高的测量效度;经提示微调的GPT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编码的准确性,但引入更多示例样本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效度损失。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文本的词汇和语义特征会影响GPT的测量效度。

    2024年02期 v.11;No.45 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9K]
  • 功能导向还是娱乐导向?ChatGPT使用类型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贾煜;韦懿轩;黄玥;罗晨;

    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用户对ChatGPT的期望和需求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现有关于ChatGPT使用满意度的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从ChatGPT使用类型切入,立足于期望不一致理论,探讨ChatGPT的不同使用类型(功能导向vs娱乐导向)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并力图揭示其后的作用机制。通过开展一项嵌入于真实情境的单因素组间随机实验,研究者发现,与功能导向的ChatGPT使用相比,娱乐导向ChatGPT使用场景下用户的满意度更高。具体而言,在答案准确性和完整性满意度上,娱乐导向的ChatGPT使用显著高于功能导向使用,而在答案时效性方面,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挫败感在ChatGPT使用类型与用户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与功能导向ChatGPT使用相比,娱乐导向使用情境中的用户挫败感更弱,进而导致了更高的满意度。

    2024年02期 v.11;No.45 7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国际传播

  • 数字文化背景下国际战略传播的沟通机制创新研究

    陈虹;张文青;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对普通公众的赋权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数字文化背景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不同文化如何和谐共处,而战略传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其中沟通是消解意义误读、缓和冲突并形塑公众认知的重要环节。为此,本研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7—2023年的国际战略传播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呈现出历时性、共时性以及数字化特征,而该特征下的国际战略传播研究发生了认知维度的转向。基于认知转向,本研究以“意义构建—认知争夺—战略认同”为框架构建国际战略传播沟通机制模型,该模型从多元主体协商构建话语联盟、多维话语整合驱动认知争夺、多重受众聚合共建战略认同三个方面呈现国际战略传播的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建立战略传播沟通机制的创新因素,以期提升战略传播沟通效能。

    2024年02期 v.11;No.45 9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连接的想象:国际传播中电信基础设施的深层逻辑考察

    孙超;孟伟;刘鹏;

    当前,基于电信基础设施建构的网络和数字空间深度嵌合社会发展,正成为各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平台。本研究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话经验性材料,对电信的基础设施及其背后的技术、资本与权力要素进行中观层面的探讨,进一步探索其物质性连接与社会性连接勾连所映射的国际传播深层逻辑。本研究认为:(1)技术的市场参与和公共属性使电信基础设施处于政治、资本流动的十字路口,成为参与信息传播服务和国际传播秩序建构的重要因素;(2)南北异质情景中形成的霸权与崛起两种资本逻辑,通过全球化发展的逆差资本影响国际传播的新秩序生产;(3)权力博弈建构着技术的正向发展路径,并在技术竞合中隐匿着差序层级和不平等。

    2024年02期 v.11;No.45 11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新闻学研究

  • 论短视频平台新闻生产的时间景观

    吴鼎铭;罗烨;

    本研究以时间景观理论为切入口,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展现与分析短视频平台的界面、算法和新闻内容所形塑的时间景观及其文化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短视频平台通过技术界面和话语形态塑造了连续的时间景观,削弱了用户在观看实践中的时间感知,技术与资本的合谋让用户陷入更深的时间异化之中;第二,在算法驱动之下,短视频的新闻生产与消费形成了一个加速闭环,并与资本的增值“齿轮”相互咬合;第三,平台形塑了“此刻”与“点状”的时间形态,丰富绵延的时间性被抽空,无聊填满了时间的缝隙。分析短视频新闻生产平台的时间景观,我们不仅能够窥视数字资本时代时间逻辑的变化,同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资本、技术、平台与人之间隐而不见的权力关系。

    2024年02期 v.11;No.45 13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实践的新闻学与新闻学中实践话语的多元向度

    李泓江;

    新闻学从一诞生起即带有浓厚的实践色彩。随着学科建制化程度加深以及更加多元的研究视角涌入,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之内涵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转化。作为思想史、学术史中重要的概念范畴,“实践”话语本身有着多重的意义指向: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践、作为理论与方法的实践、作为研究原则的实践。事实上,新闻学的“实践转向”并非研究对象层面的转向,而更多的是研究原则以及理论方法层面的转向。中国新闻学研究者应当坚持实践原则、实践对象、实践理论的有机统一,推动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2024年02期 v.11;No.45 14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网络传播

  • 作为投射的具身关系:在线社交中的表情符号使用

    陈宇恒;刘海龙;

    本研究从身体经验的视角考察在线社交中的表情符号使用,对既往表情符号研究总结的使用动机进行理论提炼。基于自我报告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研究发现交流主体和表情符号间存在一种独特的具身关系:其依托于主体向表情符号投射身体经验。当人们对交流情境的感知受限于中介化技术而难以完整呈现时,就会涌现出感知断裂所伴生的不适感,表情符号便成为人们完善表意,扩展身体经验的媒介。将表情符号使用溯源到主体的身体经验也为思考身体之于在线交流的意义提供了启发。

    2024年02期 v.11;No.45 16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网络舆论中隐性词汇的情感意涵研究

    盖赟;晏齐宏;

    网络舆论研究大多关注显性情感,对隐性情感的分析较为缺乏。本研究使用加权词向量方法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方法进行情感多分类研究,进一步挖掘网络舆论中隐性词汇的情感意涵。研究首先以词频-逆文档频率(TF-IDF)理论思想为基础计算词向量的情感权重,然后对词向量进行情感加权,并将加权后的词向量输入Bi-LSTM模型进行特征计算,最后使用Softmax函数完成情感的多分类预测。同时通过回溯的方式,对情感权重值较高的代表性词汇(隐性词汇)进行情感意涵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多类情感判别的准确率,还可以通过这些代表性词汇加深对隐性词汇中情感意涵的认识和把握,这对于我国这一具有自我审查文化传统的社会及其舆论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2期 v.11;No.45 18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国际视点

  • 重思数字素养: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媒介教育

    大卫·帕金翰;吴可欣;

    数字教育倡导者日益认识到青少年需要获得数字媒介素养,但这一理念往往被工具化地看待,缺乏系统全面的实施。本文指出,应超越数字媒介为年轻人带来风险和机遇的二元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狭隘的数字技能和网络安全观念。应采取更广泛和批判性的方法,审视“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数字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成熟的媒介教育概念框架和教学策略可以并应该扩展,以应对数字和社交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2024年02期 v.11;No.45 200-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全球传媒学刊》征订启事

    <正>CN 10-1270/G2 ISSN 2095-9516主办清华大学学术组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重点发表来自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业界专家、媒体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瞄准世界前沿——不论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将瞄准世界前沿目标。

    2024年02期 v.11;No.45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