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起点与追求

    胡正荣;

    <正>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又一次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年4月25日,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已经引起了各个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思考和实践。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学也应当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特别是其中的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更加应该加快步伐,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

    2022年06期 v.9;No.37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国际传播

  • 超越地缘?全球卫星网络的创造与失败

    王维佳;张涵抒;

    本研究聚焦冷战时代的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史料梳理对比美苏两国在冷战高峰期不同的卫星通信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追溯美国所积极倡导“国际共治”的全球卫星网络从创制到失败的历史,勾勒出西方主导下“超越地缘”的独特全球传播网络构想,并探寻这种理想化愿景背后资本逐利与帝国霸权的实质,指出对新空间体系的开发与颠覆性创新是如何与单一系统的垄断和封闭性霸权相伴而生的,试为洞悉今日全球赛博空间的争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22年06期 v.9;No.37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比较视角下变迁的“他者”:中国公共话语中的印度互联网

    吴世文;罗一凡;

    本研究考察中国媒体和学者两种公共话语对印度互联网的言说,剖切它们在持续的言说中建构了何种印度互联网,呈现了怎样的印度互联网历史。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对印度互联网的言说分为三个阶段,建构了早期的“先进者”与“竞争者”,第二阶段的“破坏者”,再到当下的“跟随者”与“新大陆”等变迁的印度互联网形象。我国学者在言说印度互联网时突出了政府的角色,采用了简化的“编年史式”思维,注重通过比较发掘印度互联网发展的经验教训。两种公共话语中嵌入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比较,使印度互联网成为“他者”,但未能呈现全面的与真实的印度互联网。这是比较视角下的互联网历史书写需要警惕的问题,也是互联网比较研究需要反思的命题。

    2022年06期 v.9;No.37 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 跨文化报道中的语言伦理批评:从中医概念的海外传播说起

    彭华新;宋思茹;

    中医概念被赋予意识形态价值由来已久。由于文化差异、政治博弈导致的科学伦理冲突,在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中医成为国际文化冲突的重要焦点,而这种冲突又经常呈现于媒体报道之中。回溯1949年至近年来《纽约时报》对中医概念的表述和阐释,中医的传统底色无法消退,并长期与代表科学的、现代的西医进行映衬,从而升华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想象。通过对中医词汇英文翻译的话语分析及其概念史梳理,不仅可以发现西方媒体在文化建构过程中的霸权与偏见,也让我们觉察到现代医学正在形成一种更加差异化、平等化的文化秩序。

    2022年06期 v.9;No.37 3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情感与传播

  • 媒介空间中的情感演化研究——基于情感具身性的视角

    杨逐原;郝春梅;

    在具身传播研究中,鲜少有研究关注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情感维度,因此本研究旨在从情感具身性的角度考察情感在技术与身体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地位。通过梳理各时期主导媒介的情感偏向及其演化趋向发现,不同的媒介技术本身具有相应的情感偏向性,且媒介的情感演进总体上呈现出情感偏向逐渐加强的趋势,而在当前媒介技术的具身性日益增强的语境下,VR、AR及人工智能等可能使人类的真实身体知觉和本真性情感被技术设定的虚拟知觉与市场化情感所取代。本研究认为,后人类时代技术情感的深入发展可能是技术消解人类主体性的最大威胁,而在人与媒介“共在”的主体性中坚守人类情感的独特价值、坚持维护直接的身体经验的原初性价值是应对这一威胁的重要手段。

    2022年06期 v.9;No.37 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 新闻用户视角下灾难报道的“情感性策略仪式”研究

    潘文建;韩立新;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从新闻用户的视角探讨灾难报道中的“情感性策略仪式”。研究发现,新闻中的情感性策略仪式是剖析新闻生态逻辑的内生性结构,是建构数字新闻生产的实践路径,是情感成为叙述客观的一种语言的前提条件。通过情感劳动让新闻报道成为寄托缅怀的公共论坛,是公众情绪的宣泄口,也是社会团结的情感社区。新闻网络行动者建构着情感性策略仪式,情感性策略仪式影响着新闻网络行动者的新闻实践。

    2022年06期 v.9;No.37 6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数字可供性对青年在线约会平台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

    冯雨雷;童清艳;

    随着独居时代的来临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影响青年人寻找约会对象的方式。基于一项在线实验设计,本研究探讨了在线约会平台的数字可供性如何影响青年群体的在线约会平台使用意愿。研究发现,实名认证、副语言线索和算法推荐正向影响在线约会平台使用意愿。此外,约会焦虑在副语言线索与平台使用意愿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隐私担忧在算法推荐与平台使用意愿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从技术示能和社会情境的双重角度对数字可供性进行了诠释,并讨论了初次互动理论、驯化理论和选型婚配在新媒介空间的演变。

    2022年06期 v.9;No.37 8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网络传播

  • 品牌公益营销中微博舆情引导机制研究——基于鸿星尔克微博舆情大数据分析

    廖秉宜;狄鹤仙;温有为;

    本研究采取Python中TF-IDF特征提取方法提取“鸿星尔克”事件中的微博内容在舆情各阶段的热点,通过舆情热点与鸿星尔克舆情引导行为的分析得出品牌公益营销微博舆情引导机制。研究发现:舆情潜伏期,品牌需要陈述清晰的公益信息;舆情爆发期,品牌可根据网络热点与消费者沟通,同时拟人化、故事化地建立品牌与公益内容的契合度,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舆情衰退期,品牌需要兼顾网络舆情信息生态链中的其他事件,不过分占用公共流量。

    2022年06期 v.9;No.37 10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从对策研究、抗争研究转向“国家—社会互动”研究——探寻一种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

    许鑫;

    国内网络公共事件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学术立场和价值取向:一种受自上而下的“维稳”或危机管理思维影响,聚焦于事件的防控和应对;一种采取自下而上的“抗争”立场,关注事件的民主政治意义。两者分别采取国家中心和社会中心的立场,强调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忽视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在事件发生发展中的决定意义,导致对策研究治标不治本,抗争研究则高估网络抗争的意义。网络公共事件的产生,根源在于当代中国国家—社会权力失衡、关系断裂。由于中外国家—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有关理论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的网络公共事件。推进网络公共事件研究,需具体分析当代中国国家(政府)、社会(公众)、市场、传媒等多元主体之间既协作又对抗的复杂动态关系,从单向度的对策研究、抗争研究转向“国家—社会互动”的整合化研究。

    2022年06期 v.9;No.37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用户媒介选择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胡曙光;张心蔚;

    电视购物和直播带货彼此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在表现形式也高度雷同,但是二者在智能传播时代的境遇却截然不同。本研究基于对用户的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为方法,借助Nvivo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试图解答用户面对“平台摇摆”时是哪些主观因素促成了最终的媒介选择,是什么造成了二者不同的发展境遇,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级编码建立起了用户媒介选择时的“印象-感受-认知”模型。

    2022年06期 v.9;No.37 13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 2022年《全球传媒学刊》总目次

    <正>刊首语我们是人类,不是奥密克戎 李希光/12021年新闻传播理论与前沿中国特色新闻学2021年研究综述 季为民, 刘博睿/3计算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前沿议题 巢乃鹏, 吴兴桐, 黄文森, 李梦雨/19智能传播研究的当下焦点与未来拓展 安孟瑶, 彭 兰/41中国传媒经济研究2021年文献分析:发展转向与未来趋势喻国明, 陈雪娇/59影视剧研究前沿分析:通向体验、实证与逻辑的统一 尹 鸿, 郝婉全/73

    2022年06期 v.9;No.37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