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 传播应让世界更美好

    胡智锋;

    <正>当今世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从技术、平台、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在形成全新的样态、方式与格局,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获得信息的内容日益丰富多样、方式日益便利,浩如烟海的数量、多元的表达方式与形态让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观。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传播者”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现实,大量的自媒体平台和各种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掌控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格局。

    2022年04期 v.9;No.35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视听传播

  • 潜水艇想象、技术文化与科学叙事——谈海洋科幻电影中的科技意象

    李彬;沈佳妮;

    潜水艇是海洋科幻叙事中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意象”,其设计理念成为小说或电影“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既有研究对海洋科幻电影与潜水艇关系的分析并未形成体系,也鲜少探究潜水艇意象背后体现的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海洋科幻电影中有代表性的潜水艇设计,探究了潜水艇意象与电影所处时代的科技以及相关的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科幻电影在上述二者的交融中达成科技幻想里的现实反思;电影中潜水艇意象的设计变迁与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技术乐观主义、技术焦虑和技术探索倾向等社会观念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手段体现出的“科学叙事”贯穿于海洋科幻电影的创作中。

    2022年04期 v.9;No.35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地域影像的全球性书写与主体性自述——基于藏地新浪潮电影的研究

    陈昕烨;罗婷;

    新世纪以后,以万玛才旦为首的青年藏族导演掀起了藏地电影创作新现象,“藏地新浪潮”由此而来。本文以藏地新浪潮电影为研究对象,在电影全球化的语境下比较性地讨论了地域影像的全球性书写与主体性自述。研究认为,通过对国际艺术电影的美学引用,藏地新浪潮电影形塑了自身独具的革新力量,并推动了民族影像在国际艺术电影圈内的广泛流通。同时,藏地新浪潮将对地方的细微体察转换为影片中的恋地特质,映射出地域影像与全球电影文化对话的独特姿态。藏地新浪潮电影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性与创新性、地方性与全球性的融合表达,也以此开启了它与全球新浪潮影像的新一轮共振。

    2022年04期 v.9;No.35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以市场之名:近十年中国电影在越南的传播(2012—2021)

    张怀强;

    本文以越南历年票房排行榜前十的中国电影为样本进行定量比较与定性分析,考察了2012至2021年间中国电影在越南的传播情况。这十年来,中国电影在越南电影市场上的表现不凡有赖于越南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电影文化的鲜明特色等,但由于中国电影对外输出长期同质重复,越南电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原因,危机开始显现。中国电影在越南的传播让我们认识到深度参与越南电影产业发展、广泛招揽华裔电影人才、扎实提高中国电影艺术水准的重要性。

    2022年04期 v.9;No.35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推理类综艺的普法分析

    沈艾娥;王力;

    本研究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为理论视角,分析以《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萌探探探案》为代表的网络推理类综艺的普法互动仪式建构路径与模式。研究发现,网络推理类综艺从共同在场、焦点关注、局外人设限与共享情感四个维度建构起普法互动仪式,进而形成群体团结、个人情感能量积攒、共同符号累积与道德感提升等仪式结果,有助于节目产生普法实效。

    2022年04期 v.9;No.35 4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文本、读者、语境:当代西方电影接受史观的博弈——基于珍妮特·施泰格电影接受研究的探讨

    卢康;

    当代的电影接受史研究可以分为文本激发、读者激发、语境激发三种类型。通过对珍妮特·施泰格相关代表著作的耙梳辨析,可以呈现出当代新电影史观念影响下的电影接受史研究,是如何从文本、读者转向更强调语境因素的。施泰格的研究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底,在对汤姆·甘宁、米莲姆·汉森、蒂莫西·科里根等人所支持的二元对立电影历史观,以及认知理论所建构的观众“标准”反应的批判性扬弃中,提出了结合历史观念、认知方法论与电影美学的语境因素主导的电影接受史观念。

    2022年04期 v.9;No.35 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情感与传播

  • 社交网络内容生产中用户“信息茧房”的情感偏向研究

    徐翔;董洁芸;

    本文以新浪微博用户(N=2143)为样本,采用BERT模型进行情感分析,考察用户随着信息茧房程度加深而呈现出怎样的共通情感偏向,及其基于情感偏向的情感趋同特征。研究发现:用户信息茧房程度越高,不同的信息茧房之间共通的情感偏向也越趋向增强;在32种情绪中,用惊喜、无奈、安心、想念、羡慕、愉悦、振奋、内疚、骄傲这9种情绪分别所占的比例即可预测用户的信息茧房程度,其调整后R~2达到0.489。在情感偏向基础上,随着用户信息茧房程度加深,用户情感与信息茧房“顶部”用户越来越相似。

    2022年04期 v.9;No.35 7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共情与正义:美国弗洛伊德事件抗议运动中的情感动员

    王超群;

    本论文主要运用共情理论,采取个案分析与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美国黑人被杀事件抗议运动中的情感动员机制,揭示它如何创造“共情”并引发一场席卷全美“为弗洛伊德声张正义”的社会运动。研究发现,自下而上的情绪共情与自上而下的认知共情在互相作用。一方面,在“刺激—反应”与“模仿—反馈”的情绪感染机制以及认知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社会共享“正义的愤怒”情绪,情绪共情得以完成。另一方面,媒体、社会组织、政府政党以及阶层群体通过各种情感表达策略来进行认知共情调控,包括媒体“英雄叙事”框架、警察群体“单膝下跪”符号仪式传播、“基调情感”对白人群体的浸染以及“黑命贵”社会运动组织助推的“共情站队”。这些情感策略与种族因素一起相互作用,最终战胜了种族共情偏见,实现了最大程度上对“非裔生命”的共情。

    2022年04期 v.9;No.35 10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新闻创新

  • 数字时代的新闻创新研究:一个比较分析的视角

    白红义;简丹丹;

    新闻创新研究是新闻学界因应数字新闻业所发生的创新实践而形成的一个新兴领域。当下,研究者不仅要继续关注各类新闻创新实践,还要重视对研究本身的反思和推进。本研究从比较分析的视角讨论了既往新闻创新研究的状况,从国家、组织和理论三个维度展现了新闻创新研究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创新研究乃至数字新闻研究如何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提出若干思考。

    2022年04期 v.9;No.35 11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新闻创新的行动主义立场

    王辰瑶;

    本研究回溯了以“行动”(action)为中心的社会理论脉络及其对新闻学研究的影响,提出新兴的新闻创新研究领域应明确以“新行动”为导向,对新闻领域的创造性行动给予优先于结构和制度的考量,否则就难以解释新闻领域的变化。从这一行动主义立场出发,本研究进一步将新闻创新分为三种不同的行动类型:调适性创新、关系性创新和生产性创新,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行动面向和行动目标。

    2022年04期 v.9;No.35 13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