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昕之;傅晓艺;
本研究考察了事实核查机构使用“点击诱饵元素”的现状,并对其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通过人工标注样本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方法,分析了12家美国专业事实核查机构过去两年间在其推特账号上发布的24670条用于推广核查报告的推文。研究发现,五分之一的推文包含点击诱饵元素。对于有影响的事实核查机构而言,当其在核查时政和公共卫生议题时,点击诱饵元素对推文的传播效果有负面影响。本研究讨论了该结果对理论、方法和网络内容管理实践层面的启示。
2022年03期 v.9;No.34 7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张伦;邓依林;吴晔;
本研究基于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某移动新闻媒体用户新闻浏览数据,采用多层次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移动媒体受众新闻消费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首先,移动媒体受众新闻消费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呈现较为稳定的变化趋势。其次,新闻推送对新闻消费多样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对时间与新闻消费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受众新闻消费主动性对新闻消费多样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对时间与新闻消费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2022年03期 v.9;No.34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王国燕;金心怡;罗茜;黄培锋;
本文基于财经、体育、科技、教育、健康五类公众号的28455条样本数据,以阅读指数、位置和信息质量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而验证数字传播环境中文章呈现次序对用户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信息质量这一变量后,所有公众号中“位置1”至“位置3”文章的阅读指数显著高于“位置4”至“位置8”,“位置5”及其后文章的阅读指数差异并不显著。同时位置效应并非是线性的,前四篇文章的阅读指数比例约为100∶40∶13∶11。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可能导致了不同类型公众号之间的位置效应稍有差异,在科技类和财经类公众号中部分存在“近因效应”。
2022年03期 v.9;No.34 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周胜;吴波;田福庆;
为解决网络议程设置难以体现出议题和属性间的隐性关系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的网络议程设置模型,将原有的词语共现的显性关联,转化为框架效果的逻辑联系。本研究以“三孩政策”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为例,展开网络议程设置的本土化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流程,整合了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适应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网络议程设置模型描述了网络议程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更好地观察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测量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偏离程度,给出媒介劝服的定量传播效果。
2022年03期 v.9;No.34 12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