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孟瑶;彭兰;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界在智能传播领域开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算法作为底层逻辑的机遇与风险、社交机器人与人机互动、计算传播视角下的商业营销与社交媒体研究、智能传播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除当下这些焦点问题外,智能传播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其中的重点方向包括:对算法建构的多重关系的研究;对人机协同、人机互动与传播、人机共生等不断深化的人机关系的研究;对智能媒介环境下人的新存在方式及其影响的研究。
2022年01期 v.9;No.32 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 喻国明;陈雪娇;
任何学科或者是系统的发展,都必然要在动态的冲突中螺旋式前进,传媒经济学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其发展模式也是如此。从本质上看,这种动态发展的本质是一种颠覆式创新,即在非常态的逻辑下将新旧事物融合改造成符合社会发展的结构,在此过程中,传媒业态乃至整个社会面貌都将为之一新。本文基于2021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从传媒经济的本体研究、传媒产业的全新机遇、媒介消费的行为特征、媒介深度融合的演进路径以及媒介规制的关键议题等五个方面,梳理过去一年里传媒经济领域的关注热点与演变动态。
2022年01期 v.9;No.32 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尹鸿;郝婉全;
本文从艺术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三个不同角度,分析了2019—2021年国内影视研究的主要范式和焦点话题,集中在后疫情时期的转折、数字技术的影响、主流影视的发展、全球格局中的亚洲电影等领域,对影视剧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做了评述。中国影视剧研究热度高、产出多、领域广,时代感和现实性特点鲜明,但对研究范式、研究逻辑、研究方法的重视不足,突破性和体系性成果较少。影视剧研究需要通过体验、实证与逻辑的统一,寻求方法论的突破。
2022年01期 v.9;No.32 7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姜飞;张楠;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性衰退,政治保护主义地区性抬头,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全球价值链变迁与产业结构调整,全球资本与信息流动呈现出“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再全球化”的多维联动性生态景观,与此联动,全球传播格局出现从“西强我弱”向“东升西降”过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体而言,2021年中国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局”为总体语境,探索了新技术与新使命的冲击下全球传播生态的总体性变迁态势,呈现出“考古与重建”的思想气质、“全球与地方”的方法论特征,以及“媒体与平台”融合的研究趋势,同时围绕“传播能力”“话语体系”等热点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整体来看,本年度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回归中国”“扎根中国”“自觉中国”,将中国作为方法,成为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平衡全球与地方的基本方法论。
2022年01期 v.9;No.32 9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周裕琼;尹卓恒;
本文以2016—2020年发表于国内四大刊和国外两大刊的健康传播论文为分析对象,考察它们的中国意识在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数据意识三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在每个维度上,我们既进行了编码分析,也对代表性论文做了文献综述。研究显示,当前健康传播研究具有较为明确的中国问题意识和中国数据意识,多关注差异型和独特型问题、采集嫁接型和原生型数据,但中国理论意识薄弱,西方理论模型仍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内外期刊论文在中国问题意识和数据意识上表现相当,但是在中国理论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健康传播研究异常繁荣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学术界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通过增强中国意识来超越西方的学术霸权,实现学术自觉、学术自立和学术自信。
2022年01期 v.9;No.32 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
<正>CN 10-1270/G2 ISSN 2095-9516主办清华大学学术组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重点发表来自国内和国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内外学者、教育者、业界专家、媒体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瞄准世界前沿——不论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将瞄准世界前沿目标。
2022年01期 v.9;No.32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