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内新媒体研究综述Review of New Media Studies in China in 2014
陈昌凤,朱小妮,黄雅兰
摘要(Abstract):
本文首先基于对2014年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对新媒体研究的系统分析,指出新媒体研究的以下特征。理论学刊的关注点集中于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及互联网治理等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框架理论、使用与满足等经典理论在新媒体中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和修正。在业界刊中,媒体融合与新闻业转型是最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媒介产业和消费层面的融合得到更多关注;其次,学者对1994—2014中国互联网诞生20年来的技术变革、媒体更替、信息管理制度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KeyWords): 新媒体;信息与传播技术;传播理论;网络治理;媒介融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昌凤,朱小妮,黄雅兰
DOI: 10.16602/j.gmj.2015.01.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鲍立泉、胡佩延(2014):新媒体专业教育定位研究——以媒介形态创新为视角,《现代传播》,第8期,132-136页。
- 蔡雯(2014):新闻传播教育的十年探索——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总结与思考,《国际新闻界》,第4期,135-143页。
- 巢乃鹏、薛莹、姚倩(2014):功能满足、心理满意、主观规范:新媒体持续使用意向研究——以中国3G业务的持续使用为例,《新闻大学》,第5期,125-131页。
- 陈昌凤(2014a):媒体融合的核心:传播关系的转型,《中国记者》,第3期,7页。
- 陈昌凤(2014b):同质化的信息消费:2013年我们在关注什么,《新闻与写作》,第2期,50-52页。
- 陈昌凤、谢晓专(2015):21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研究的文献分析,《新闻与写作》,第3期,40-43页。
- 陈昌凤、张小琴(2014):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第13期,23-25页。
- 陈伟球(2014):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国际新闻界》,第5期,79-91页。
- 陈响园、张权伟(2014):大数据背景下中国交通广播的“危”与“机”——以杭州交通经济广播91.8为例,《现代传播》,第3期,130-134页。
- 戴佳、曾繁旭、王宇琦(2014):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交叠:党报核电议题报道的多媒体融合,《国际新闻界》,第5期,104-119页。
- 邓秀军、刘静(2014):生产性受众主导下的微博反腐:路径、模式与互动关系,《现代传播》,第4期,127-131页。
- 杜友君、杜恺(2014):20年:从Web到APP,从开放到圈子——我国网络社交工具发展历程简析,《现代传播》,第10期,120-124页。
- 方洁(2014):被裹挟与被规制:从新媒体与大众媒体的框架建构看新媒体事件的消解,《国际新闻界》,第11期,6-18页。
- 方兴东、张笑容、胡怀亮(2014):棱镜门事件与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现代传播》,第1期,115-122页。
- 方兴东、卢卫、胡怀亮、张静(2014):网络强国能力指标体系与战略实现路径研究,《现代传播》,第4期,121-126页。
- 方兴东、潘可武、李志敏、张静(2014):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新闻记者》,第4期,3-14页。
- 方毅华、赵斌艺(2014):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马航失联报道研究,《现代传播》,第6期,20-23页。
- 郭小平、陈虹虹(2014):论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变革,《现代传播》,第11期,96-106页。
- 韩晓宁、王军、张晗(2014):内容依赖:作为媒体的微信使用与满足研究,《国际新闻界》,第4期,82-96页。
- 郝永华、芦何秋(2014):风险事件的框架竞争与意义建构——基于“毒胶囊事件”新浪微博数据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3期,20-33、126页。
- 郝雨、路阳(2014):媒介权力运演及社会权力结构嬗变——新媒体发展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冲击与重塑,《新闻大学》,第5期,31、119-124页。
- 何镇飚、王润(2014):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国际新闻界》,第5期,33-47页。
- 胡正荣(2014):全媒体时代的复合教育,《新闻大学》,第1期,1-3页。
- 黄彪文、殷美香(2014):在个体与集体间流动:论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与交往基础,《国际新闻界》,第9期,6-19页。
- 黄瑚(2014):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国际新闻界》,第4期,144-149页。
- 黄京华、常宁(2014):新媒体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复杂表现,《现代传播》,第6期,109-114页。
- 黄丽丽、冯雯婷、翟向诚(2014):影响虚拟社群信息分享的因素:多层分析视角,《国际新闻界》,第9期,20-34页。
- 江根源、季靖(2014):网络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网民社会结构间的关联性,《新闻大学》第2期,83-92、105页。
- 匡文波(2014):中国微信发展的量化研究,《国际新闻界》,第5期,147-156页。
- 李成(2014):罗辑思维的运行逻辑和想象空间,《中国记者》,第3期,100-102页。
- 李良荣、周宽玮(2014):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新闻记者》,第8期,16-20页。
- 李进(2014):2014年传媒业最善良的关键词,《新闻与写作》,第12期,4页。
- 廖卫民(2014):高转发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其可视化分析,《现代传播》,第7期,121-125页。
- 刘涛(2014):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当代阐释,《国际新闻界》,第5期,48-63页。
- 刘晓伟(2014):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新闻大学》,第5期,102-109页。
- 刘义昆(2014):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现代传播》,第11期,103-106页。
- 龙小农(2014):I-crowd时代“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成因及影响——以“PX项目事件”的舆论引导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期,70-79、127页。
- 罗昶、丁文慧、赵威(2014):事实框架与情感话语:《环球时报》社评和胡锡进微博的新闻框架与话语分析,《国际新闻界》,第8期,38-55页。
- 苗伟山(2014):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媒体多元互动的分析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第7期,49-64、127页。
- 闵大洪(2014):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20年发展回顾,《新闻与写作》,第3期,5-10页。
- 倪宁、金韶(2014):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广告及其传播策略——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现代传播》,第2期,99-104页。
- 聂磊(2014):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驱动的受众分析与传播策略,《新闻大学》,第2期,129-132页。
- 潘霁、刘晖(2014):公共空间还是减压阀?“北大雕像戴口罩”微博讨论中的归因、冲突与情感表达,《国际新闻界》,第11期,10-33页。
- 潘曙雅、张煜祺(2014):虚拟在场:网络分析社群的互动仪式链,《国际新闻界》,第9期,35-46页。
- 彭兰(2014):从网络媒体到网络社会——中国互联网20年的渐进与扩张,《新闻记者》,第4期,15-21页。
- 盛希贵、贺敬杰(2014):宣传话语的视觉“祛魅”: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对政治类新闻图片的再解读,《国际新闻界》,第7期,38-51页。
- 宋素红(2014):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完胜?《中国记者》,第8期,84-85页。
- 宋艳丽、骆世查(2014):“李某某案”与微博公民记者的“权威”想象,《新闻大学》,第4期,136-143页。
- 苏林森、易伟芳(2014):大数据技术对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与挑战,《现代传播》,第11期,99-102页。
- 孙藜(2014):We Chat:电子书写式言谈与熟人圈的公共性重构——从“微信”出发的一种互联网文化分析,《国际新闻界》,第5期,6-20页。
- 汤景泰、张艳丽(2014):政务微博的品牌塑造,《新闻与写作》,第6期,37-39页。
- 涂光晋、陈曦(2014):社会价值观重构中的媒介影响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第7期,35-48和126页。
- 王庆峰、范以锦(2014):微信勃兴,微博依然不可被替代——从“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传播说开去,《新闻记者》,第4期,57-60页。
- 吴飞(2014):名词定义试拟: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新闻与传播研究》,第7期,13-16页。
- 吴英女、沈阳、周琴(2014):微博意见领袖网络行为——净网前后的数据分析,《新闻记者》,第1期,29-35页。
- 夏雨禾(2014):2010年以来的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3期,52-67和127页。
- 肖荣春(2014):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活动的“空间转向”,《国际新闻界》,第2期,77-89页。
- 杨海鹰(2014):转型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劳动:以平面媒体新闻从业者身份变迁研究为例,《新闻大学》,第2期,106-114页。
- 禹建强、李艳芳(2014):对微博信息流中意见领袖的实证分析:以“厦门BRT公交爆炸案”为个案,《国际新闻界》,第3期,23-36页。
- 张超、吴芳菲(2014):网络数据新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网易、新浪和搜狐数据新闻为例,《中国记者》,第2期,116页。
- 张文祥、周妍(2014):对20年来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制度的考察,《新闻记者》,第4期,37-46页。
- 张小琴、陈昌凤(2014):后喻时代的新闻教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清新传媒”实践教学模式,《国际新闻界》,第4期,150-157页。
- 张瑜(2014):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探究,《新闻知识》,第2期,19-21页。
- 张允、张粉(2014):全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中的框架效应与舆论引导,《现代传播》,第7期,148-149页。
- 张志安、罗雪圆(2014):中国互联网20年与新闻发布变迁,《新闻与写作》,第6期,63-66页。
- 张志安、吴涛(2014):“宣传者”与“监督者”的双重式微——中国新闻从业者媒介角色认知、变迁及影响因素,《国际新闻界》,第6期,61-75页。
- 赵曙光(2014a):社交媒体广告的转化率研究:情境因素的驱动力,《新闻大学》,第4期,105-111页。
- 赵曙光(2014b):社交媒体的使用效果:社会资本的视角,《国际新闻界》,第7期,146-159页。
- 赵曙光(2014c):高转化率的社交媒体用户画像:基于500用户的深访研究,《现代传播》,第6期,115-120页。
- 赵曙光(2014d):消失的入口价值:从注意力竞争到产业链竞争,《新闻与传播研究》,第6期,114-125、128页。
- 郑一卉(2014):互联网时代:谁是记者?——对记者职业身份的思考,《现代传播》,第7期,126-129页。
- 钟大年(2014):“颠覆”还是“重构”——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现代传播》,第9期,140-144页。
- 朱丽(2014):新舆论格局下的政府信息管理——以“北京微博发布厅”为例,《新闻与写作》,第3期,88-90页。
- 朱珉旭(2014):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国际新闻界》,第1期,66-75页。
- 朱伟峰(2014):中国互联网监管的变迁、挑战与现代化,《新闻与传播研究》,第7期,80-86、127页。
- Pacey,A.(1985).The culture of technology.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