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与局限——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手册》为例Contributions and Limits of Overseas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Case of Handbook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赵月枝
摘要(Abstract):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国外批判传播研究的核心部分,而2011年出版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手册》则是这一领域集大成之作。这部大型文集以综合性、权威性和前沿性的概要形式,从理论遗产与辩论焦点,所有权、广告和国家权力运作模式,传播产业结构、生产过程与劳工,消费领域的动能、选择与控制,以及新兴议题与研究方向等五个层面,总结、丰富与发展了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系统性学术叙事,展示了其对欧美传播秩序与民主政治之间深刻矛盾的批判锋芒。本文以该书为例,重思国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意识和发展历程,管窥其贡献与局限,同时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的挑战"命题所包含的中国对全球传播秩序的挑战和中国本身在建设社会主义传播体系中所面临的挑战的双重内涵出发,探索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跨文化转型和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KeyWords): 《传播政治经济学手册》;传播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赵月枝
DOI: 10.16602/j.gjms.2021004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光兴(2006):《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
- 冯象(2005):国歌赋予自由,《北大法律评论》,第1辑。
- 沟口雄三(2011):《作为方法的中国》(孙军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洪宇(2019):立足问题意识,唱响“世界之中国”,《新闻战线》,第11期(上)。
-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文森特·莫斯可主编(2017):《马克思归来》(“传播驿站”工作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吕新雨(2020):视差之见与齐泽克的“兔子”,《读书》,第1期。
- 孙歌(2019):《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王维佳(2020):《媒体化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 赵月枝(2019a):否定之否定?从中外传播学术交流史上的3S说起,《国际新闻界》,第8期,6-37页。
- 赵月枝(2019b):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中的“跨文化”涵义,《全球传媒学刊》,第1期,115-134页。
- 赵月枝(2020):社会主义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路径与问题意识,《学术前沿》,第11期(上),14-41页。
- 赵月枝、吴畅畅(2015):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建?——国家,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政治传播,《开放时代》,第3期,158-173页。
- Anderson,Perry(2020).Two Revolutions,New Left Review,61 (Jan.-Feb.2010).
- Lin,Chun(2013).China and Global Capitalism:Reflections on Marxism,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SAR,Hong Kong:Palgrave Macmillan.(请作者确认)
- McChesney,Robert W(2000).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Field,Media,Culture & Society 22(1).
- Mosco,Vincent(2009).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2nd edition,Sage.(中文版:[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二版),(胡春阳、黄红宇、姚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 Schiller,Dan(2006).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Urban,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中文版:[美]丹·席勒:《信息拜物教:批判与解构》,(邢立军、方军祥、凌金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 Wasko,J.,Murdock,G & Sousa,H.(2011).Handbook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West Sussex:Blackwell.
- Vukovich,Daniel(2019).Illiberal China:The ideological challen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AR,Hong Kong:Palgrave Macmillan.
- ① 本文系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即将出版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手册》中译本导读基础上修改而成。文中所引此书页码对应的是其英文原版页码(见,Wasko,J,Murdoch,G,Sousa,H,2011)。
- ② 此书最新中文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重庆出版社于2017年联合出版,见([瑞典]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与[加]文森特·莫斯可2017)。
- ③ 这一点,得益于黄樱芬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局限性的洞见。
- ④ 这是笔者在查阅西门菲莎大学档案馆所存的思迈斯中国之行原始笔记时所发现的思迈斯所表达的主体感受。
- ⑤ 作为本文的姊妹篇,笔者的《社会主义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路径与问题意识》一文既是《中国的挑战》一文的继续,也是本文所开启的学术议程的继续,更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心从批判性转向建设性的一种尝试 (见赵月枝,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