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媒体与人——2022年智能传播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Media and People in the Intelligent Era:Review of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2022 and Expectation of Future Study
彭兰,安孟瑶
摘要(Abstract):
2022年,在智能传播的研究领域,智能媒体、算法、人机关系等仍是主要研究焦点。在智能媒体研究方面,既有对从业者面对智能挑战的认知、态度的实证研究,也有从智能媒体带来的思维和关系变革角度进行的理论思考。在算法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算法对内容及舆论生态的影响、用户的算法抵抗等话题,一些研究也将算法研究扩张到文化视角。在人机关系研究中,人机信任相关的问题在实证研究中得到更多体现,人机融合、人机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也开始推进。未来的智能传播研究,还需要将智能传播当作一种全民实践,探究全民参与的AIGC革命及其影响,洞察智能传播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对于智能传播中的“排斥者”或“被排斥者”,也需要有更多关照。
关键词(KeyWords): 智能传播;智能媒体;算法抵抗;人机传播;人机融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彭兰,安孟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曹璞、方惠(2022):“专注的养成”:量化自我与时间的媒介化管理实践,《国际新闻界》,第44卷第3期,71-93页。
- 陈昌凤(2022):人机何以共生:传播的结构性变革与滞后的伦理观,《新闻与写作》,第10期,5-16页。
- 陈昌凤、黄家圣(2022):“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新闻界》,第1期,55-63页。
- 陈阳、吕行(2022):控制的辩证法:农村青少年的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抵抗——基于“理性—非理性”双重中介路径的考察,《新闻记者》,第7期,71-87页。
- 陈逸君、崔迪(2022):用户的算法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视频类、新闻类和购物类算法应用的实证研究,《新闻记者》,第9期,70-85页。
- 邓建国(2022):我们何以身临其境?——人机传播中社会在场感的建构与挑战,《新闻与写作》,第10期,17-28页。
- 杜骏飞、王敏(2022):公正传播论(3):价值算法的使命,《当代传播》,第4期,37-42页。
- 方兴东、钟祥铭(2022):智能媒体和智能传播概念辨析——路径依赖和技术迷思双重困境下的传播学范式转变,《现代出版》,第3期,42-56页。
- 甘雨梅、郭良文(2022):当“人-机”相遇:基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录像民族志研究——以上海“COFE+机器人”咖啡亭为例,《新闻与写作》,第12期,64-74页。
- 何晶、李瑛琦(2022):算法、公众表达与政治传播的未来格局,《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4卷第6期,67-76页。
- 何双百(2022):人工移情:新型同伴关系中的自我、他者及程序意向性,《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4卷第2期,162-168页。
- 何天平、蒋贤成(2022):算法介入国际传播:模式重塑、实践思考与治理启示,《对外传播》,第10期,34-38页。
- 洪杰文、陈嵘伟(2022):意识激发与规则想象:用户抵抗算法的战术依归和实践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9卷第8期,38-56页。
- 胡泳、年欣(2022):自由与驯化:流量、算法与资本控制下的短视频创作,《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144-165页。
- 黄华、吴越(2022):动员“情感”:演唱会现场的应援棒实践与对物的反思,《国际新闻界》,第44卷第7期,136-157页。
- 黄升民、刘珊(2022):重新定义智能媒体,《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4卷第1期,126-135页。
- 蒋忠波、师雪梅、张宏博(2022):人机传播视域下算法新闻可信度的感知研究——基于一项对大学生的控制实验分析,《国际新闻界》,第44卷第3期,34-52页。
- 焦宝(2022):人即媒介:智能传播时代的人类传播革命,《当代传播》,第3期,40-42,55页。
- 李明德、马骁(2022):嵌入与连接:新媒介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媒体研究的十大观点,《编辑之友》,第4期,63-71页。
- 李梦颖(2022):数字基础设施:隐藏在健康码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基于对内地31省(自治区、直辖市)健康码演化过程的可视化分析,《新闻记者》,第4期,46-59页。
- 刘国强、颜廷旺(2022):底层群体为何拒用智能手机?——基于重庆棒棒的扎根研究,《国际新闻界》,第44卷第7期,74-96页。
- 刘义军、周艺培、王炎龙(2022):生活的健康量化:时间管理媒介中的双向驯化与秩序编写,《新闻界》,第12期,53-64页。
- 毛湛文、张世超(2022):论算法文化研究的三种向度,《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4卷第4期,72-81页。
- N.凯瑟琳·海勒、黄斐(2019):计算人类,《全球传媒学刊》,第6卷第1期,28-46页。
- 彭桂兵、丁奕雯(2022):智能传播中短视频平台版权争议及其治理路径——兼评“首例算法推荐案”,《新闻记者》,第9期,86-96页。
- 彭兰(2022a):数字新闻业中的人-机关系,《新闻界》,第1期,5-14页。
- 彭兰(2022b):“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2期,154-163页。
- 彭兰(2022c):人机传播与交流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1卷第5期,12-22页。
- 申琦(2022):服务、合作与复刻:媒体等同理论视阈下的人机交互,《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9卷第3期,106-115页。
- 师文、陈昌凤(2022):国内主流搜索引擎的算法审计研究,《新闻大学》,第10期,84-100页。
- 王菲、樊向宇(2022):赛博格视角下人工智能广告的时空性,《国际新闻界》,第44卷第4期,116-130页。
- 王琪、朱巧燕(2022):算法技术环境下新闻网站从业者的专业角色重塑,《全球传媒学刊》,第9卷第5期,117-130页。
- 吴锋、杨晓萍(2022):算法推荐背景下用户媒介使用对“回音室”效应的影响研究——兼论媒介素养的调节作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5期,142-146页。
- 吴冠军(2020):健康码、数字人与余数生命——技术政治学与生命政治学的反思,《探索与争鸣》,第9期,115-122,159页。
- 吴璟薇、杨鹏成、丁宇涵(2022):技术的追问:对智能新闻生产中人与技术关系的考察,《新闻与写作》,第10期,29-42页。
- 许加彪、王军峰(2022):算法安全:伪舆论的隐形机制与风险治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4卷第8期,138-146页。
- 晏齐宏(2022):用户算法感知对反馈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分析,《新闻与写作》,第7期,76-87页。
- 杨保军、孙新(2022):论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新闻界》,第8期,4-13,57页。
- 虞鑫、王金鹏(2022):重新认识“信息茧房”——智媒时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生机制研究,《新闻与写作》,第3期,65-78页。
- 张磊、于磊(2022):作为决断装置的媒介技术物:阿甘本理论视角下的健康码研究,《新闻与写作》,第8期,26-36页。
- 张萌(2022):从规训到控制:算法社会的技术幽灵与底层战术,《国际新闻界》,第44卷第1期,156-173页。
- 张微、彭兰(2022):示能、转译与黑箱:智能机器如何颠覆与再建内容生产网络,《新闻与写作》,第12期,75-85页。
- 赵海明(2022):基于“人—机”关系视角的具身传播再认识——一种媒介现象学的诠释,《新闻大学》,第7期,14-26,116-117页。
- 赵双阁、艾岚(2022):算法新闻的可版权性质疑及邻接权保护,《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9卷第3期,79-92,127-128页。
- 郑奕、连水兴(2022):智能时代的信息控制、电子人与媒介物质性——论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传播观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4期,111-117页。
- 钟祥铭、方兴东(2022):数字鸿沟演进历程与智能鸿沟的兴起——基于50年来互联网驱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机制变革与演进的视角,《新闻记者》,第8期,34-46页。
- 周勇、郝君怡(2022):建构与驯化:人工智能主播的技术路径与演化逻辑,《国际新闻界》,第44卷第2期,115-132页。
- 朱政德、胡泳(2022):论环境智能的传播模式及其对公民身份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第9期,116-128页。
- de Haan,Y.,van den Berg,E.,Goutier,N.,Kruikemeier,S.& Lecheler,S.(2022).Invisible friend or foe?How journalists use and perceive algorithmic-driven tools in their research process.Digital Journalism,10(10),1775-1793.doi:10.1080/21670811.2022.2027798.
- Jones-Jang,S.M.& Park,Y.J.(2023).How do people react to AI failure?Automation bias,algorithmic aversion,and perceived controllability.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8(1),zmac029.doi:10.1093/jcmc/zmac029.
- Kang,H.& Lou,C.(2022).AI agency vs.human agency:Understanding human—AI interactions on TikTok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ser engagement.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7(5),zmac014.doi:10.1093/jcmc/zmac014.
- Liao,M.Q.& Sundar,S.S.(2022).When e-commerce personalization systems show and tell:Investigating the relative persuasive appeal of content-based versus collaborative filtering.Journal of Advertising,51(2),256-267.doi:10.1080/00913367.2021.1887013.
- Lopez,M.G.,Porlezza,C.,Cooper,G.,Makri,S.,MacFarlane,A.& Missaoui,S.(2022).A question of design:Strategies for embedding AI-driven tools into journalistic work routines.Digital Journalism,1-20.doi:10.1080/21670811.2022.2043759.
- Molina,M.D.& Sundar,S.S.(2022).When AI moderates online content:Effects of human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ve transparency on user trust.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7(4),zmac010.doi:10.1093/jcmc/zmac010.
- Moran,R.E.& Shaikh,S.J.(2022).Robots in the news and newsrooms:Unpacking meta-journalistic discourse on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10(10),1756-1774.doi:10.1080/21670811.2022.2085129.
- Nagy,J.(2022).Autism and the making of emotion AI:Disability as resource for surveillance capitalism.New Media & Society.doi:10.1177/146144482211 09550.
- Shin,D.(2022).The perception of humanness in conversational journalism:An algorithmic information-processing perspective.New Media & Society,24(12),2680-2704.doi:10.1177/1461444821993801.
- Wu,Y.H.,Kim,K.J.& Mou,Y.(2022).Minority social influence and moral decision-making in human—AI interaction:The effects of identity and specialization cues.New Media & Society.doi:10.1177/1461444822113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