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美新闻报道的话语修辞与历史叙事研究——基于2019—2022年43篇新闻文本的分析Discursive Rhetoric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s in the News Reports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An Analysis of 43 News Texts from 2019 to 2022
王擎,揭其涛
摘要(Abstract):
近年来的涉美新闻报道中包含大量的历史叙事,这种历史叙事有着怎样的话语修辞,又如何实践于相关新闻报道之中?本文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43篇含有特定历史叙事的涉美新闻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共词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语料库的修辞分析来看,相关报道的话语文本修辞表达单一且预设话语立场,话语结构修辞模式化生产并包含强势话语内核。涉美新闻报道的历史叙事将以往的历史作为叙事资源,在进行相应话语修辞的基础上,发挥了特定语境下警示、借鉴与反思的作用。这也给未来的新闻报道以启示,历史叙事不仅能够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主体,甚至可以塑造出历史以外的启发性力量。
关键词(KeyWords): 新闻报道;话语修辞;历史叙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中美经贸摩擦中的话语博弈与中国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AZH092)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王擎,揭其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伯纳德·罗斯科(1994):《制作新闻》(姜雪影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方毅华(2010):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的省思,《现代传播》,第10期,64-68页。
- 何辉(2013):作为历史记录的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现代传播》,第35卷第5期,62-69页。
- 蒋晓丽、叶茂(2020):从介入到共生:新冠疫情媒体报道中专家话语的表达修辞,《新闻界》,第5期,28-35页。
- 李彪、潘佳宝(2020):自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话语空间生产与修辞研究——基于2010—2018年的81个虚假新闻文本的分析,《新闻大学》,第4期,53-65页。
- 李红涛(2013):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媒体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权威,《当代传播》,第5期,18-21,25页。
- 李振宏(1999):《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2版)(修订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刘涛(2016):作为知识生产的新闻评论:知识话语呈现的公共修辞与框架再造,《新闻大学》,第6期,100-108页。
- 龙彦儒、于德山(2021):“过去”作为叙事资源:新冠肺炎报道中的非典记忆研究,《传媒观察》,第2期,29-37页。
- 米歇尔·福柯(2003):《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原书Foucault,M.[1975].Surveiller et Punir:Naissance de la prison,Paris:Gallimard.)
- 潘忠党(2000):历史叙事及其建构中的秩序——以我国传媒报道香港回归为例。见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一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人民日报(2019年7月24日):美国正造就一个可能无法战胜的敌人,获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883854445877123&wfr=spider&for=pc
- 人民日报(2019年7月31日):磋商在上海重启,公报精神何以传承?获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JhbEQkPpe37PfYoFmmMaUA
- 人民日报(2020年6月30日):中国不是吓大的!获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935739873930476&wfr=spider&for=pc
- 人民日报(2020年8月29日):人民日报钟声:中美关系的历史不容篡改,获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312132754450490&wfr=spider&for=pc
- 人民日报(2021年3月24日):今天的中国已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华春莹火力全开,获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084033613893825&wfr=spider&for=pc
- 邵鹏(2016):新闻报道:诉说过去反映当下昭示未来的媒介记忆,《当代传播》,第3期,96-99页。
- 孙风华(2009):“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报道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以新华网专题报道为例,《新闻爱好者》,第6期,4-6页。
- 王淳、张玉川(2021):环境新闻的话语修辞: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为基准点的三角对比,《新闻大学》,第8期,51-64页。
- 王润(2018):个人奋斗与时代变革:恢复高考40周年的文化记忆与阐释社群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5卷第11期,27-44页。
- 徐开彬、徐仁翠(2018):汶川十年: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研究,《新闻大学》,第6期,50-62页。
- 杨超、朱小阳、揭其涛(2020):建构、遗忘与激活:社会危急事件的媒介记忆,《浙江社会科学》,第6期,66-72页。
- 央视新闻(2020年10月23日):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获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327274948615397&wfr=spider&for=pc
- 央视新闻(2021年3月19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获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638673685260231&wfr=spider&for=pc
- 叶俊、王苑奇(2019):修辞较量:冲突情境下的反修辞策略——基于中美关于贸易摩擦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2期,90-96页。
- 余霞(2007):历史记忆的传媒表达及其社会框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60卷第2期,254-258页。
- 约翰·安德森(2012):《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秦裕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原书Anderson,J.R.[2009].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New York:Worth Publishers.)
- 张昆、王臻(2021):“和”而“不同”:新闻与历史关系之再省思,《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8卷第5期,15-24页。
- 知乎(2020年11月14日):中美关系历史演变,获取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92998794
- Aristotle.(2007).On Rhetoric.(Kennedy,G.A.tra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urke,K.(1966).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Essays on life,literature,and method (p.30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ampbell,G.& Bitzer,L.F.(1988).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 Meyers,O.(2007).Memory in journalism and the memory of journalism:Israeli journalists and the constructed legacy of Haolam Haze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7(4),719-738.doi:10.1111/j.1460-2466.2007.00365.x.
- Nora,P.(1989).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Representations,26,7-24.doi:10.1525/rep.1989.26.1.99p0274v
- Schudson,M.(1992).Watergate in American memory:How we remember,forget,and reconstruct the past.New York:BasicBooks.
- Zelizer,B.(2014).Memory as foreground,Journalism as background.In Zelizer,B.& Tenenboim-Weinblatt,K.(Eds.),Journalism and Memory (pp.32-49).London:Palgrave Macmillan.doi:10.1057/9781137263940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