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空间中的情感演化研究——基于情感具身性的视角Research on Emotional Evolution in Media Spac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Embodiment
杨逐原,郝春梅
摘要(Abstract):
在具身传播研究中,鲜少有研究关注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情感维度,因此本研究旨在从情感具身性的角度考察情感在技术与身体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地位。通过梳理各时期主导媒介的情感偏向及其演化趋向发现,不同的媒介技术本身具有相应的情感偏向性,且媒介的情感演进总体上呈现出情感偏向逐渐加强的趋势,而在当前媒介技术的具身性日益增强的语境下,VR、AR及人工智能等可能使人类的真实身体知觉和本真性情感被技术设定的虚拟知觉与市场化情感所取代。本研究认为,后人类时代技术情感的深入发展可能是技术消解人类主体性的最大威胁,而在人与媒介“共在”的主体性中坚守人类情感的独特价值、坚持维护直接的身体经验的原初性价值是应对这一威胁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KeyWords): 情感具身性;技术情感;主体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数字媒体时代贵州构建城镇社区治理新格局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ZD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杨逐原,郝春梅
DOI: 10.16602/j.gjms.2022005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保罗·莱文森(2007):《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凡、徐旭(2020):后人类时代的技术情感及其伦理反思,《系统科学学报》,第28卷第1期,1-5,11页。
- 程明、赵静宜(2020):论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主体与主体认知,《新闻与传播评论》,第73卷第1期,11-18页。
- 邓庄(2020):身体:传播技术演化的重要维度,《青年记者》,第33期,29-30页。
- 丁峻、张静、陈巍(2009):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4卷第3期,94-97页。
- 董晨宇、丁依然(2018):贫媒介、富使用——互联网中介化交往中的情感补偿,《新闻与写作》,第9期,49-53页。
- 段鹏、李芊芊(2019):叙事·主体·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下沉浸媒介传播机制与效果探究,《现代传播》,第41卷第4期,89-95页。
- 谷学强(2018):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第71卷第5期,27-39页。
- 郭小安、赵海明(2021):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国际新闻界》,第43卷第6期,38-54页。
- 何道宽(2000):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第6期,25-31页。
- 何静(2019):具身性观念:对理智传统的克服与超越——以梅洛-庞蒂和米德为中心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9期,72-76页。
- 黄华(2016):技术、人与传播的关系:来自沃尔特·翁的启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1期,103-108页。
- 黄今(2021):具身性重塑与VR影像的情感机制,《电影新作》,第5期,29-35页。
- 凯瑟琳·海勒(2017):《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李显杰(2000):论印刷“语言”文化时期的传播走向与交流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6期,96-100页。
- 刘少杰(2008):当代社会学的理性化反省与感性论转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2卷第3期,82-88页。
- 刘海龙、束开荣(2019):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2期,80-89页。
- 刘国强、韩璐(2020):从身体中介到人机互嵌:技术演进与身体传播研究的变迁,《当代传播》,第2期,73-77,88页。
- 卢照(2020):技术图像世界的可能性——试析维兰·弗鲁塞尔的传播艺术与世界构想,《艺术设计研究》,第3期,51-57页。
- 尼尔·波兹曼(2015):《娱乐至死》(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 欧文·戈夫曼(200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彭兰(2019):智能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可分离的“虚拟实体”、“数字化元件”与不会消失的“具身性”,《新闻记者》,第12期,4-12页。
- 冉聃(2013):赛博空间、离身性与具身性,《哲学动态》,第6期,85-89页。
- 孙玮(2015):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学术月刊》,第47卷第12期,5-18页。
- 孙玮(2018):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新闻记者》,第6期,4-11页。
- 孙强(2021):媒介技术演进中的具身性情感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第71卷第4期,72-85页。
- 王志红(2005):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修辞学习》,第3期,59-61页。
- 王继周(2020):文化技艺:德国文化与媒介研究前沿——对话媒介哲学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国际新闻界》,第42卷第5期,51-60页。
- 王长潇、杨立奇、孙玉珠(2021):真人表情包的“面具化生存”与身体观反思,《当代传播》,第6期,30-34页。
- 谢清果,赵晟(2018):尼尔·波兹曼论媒介技术演进与社会话语变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35卷第2期,70-75页。
- 谢新洲、何雨蔚(2020):重启感官与再造真实:社会机器人智媒体的主体、具身及其关系,《新闻爱好者》,第11期,15-20页。
- 徐利德(2017):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青年记者》,第21期,27-28页。
- 徐婧、马晓悦(2020):媒介技术视野下数据科学与媒介研究的新进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4期,146-152页。
- 姚晓鸥(2020):面容媒介、道德意识与人际交往关系:基于现象学的交互主体性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7卷第1期,53-68页。
- 喻国明学术工作室(2021):类脑、具身与共情:如何研究人工智能对于传播学与后人类的影响——基于国际三大刊Science、Nature和PNAS人工智能相关议题的分析,《学术界》,第8期,108-117页。
- 约翰·杜海姆·彼得斯(2020):《奇云:媒介即存有》(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原书 Peters,J.D.[2015].The marvelous clouds:Toward a philosophy of elemental medi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张之沧(2006):后现代身体论,《江海学刊》,第2期,25-30页。
- 张骋(2013):“娱乐至死”还是“娱乐救亡”——对波兹曼《娱乐至死》的批判性解读,《当代文坛》,第1期,35-38页。
- 张昱辰(2014):走向后人文主义的媒介技术论——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媒介思想解读,《现代传播》,第36卷第9期,22-25页。
- 张进、姚富瑞(2018):后人类语境中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5期,13-21页。
- 赵涛(2015):试论文字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学术研究》,第12期,10-17页。
- 郑达、艾敬、刘晓丹(2020):自然、传感器和互联: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化艺术,《包装工程》,第41卷第18期,12-21页。
- 周海宁(2019):以互联网媒介为中心的听觉文化转向以及构建,《出版发行研究》,第7期,53-59。
- 周午鹏(2019):技术与身体:对“技术具身”的现象学反思,《浙江社会科学》,第8期,98-105页。
- Clough,P.T.& Halley,J.M.(2007).The affective turn:Theorizing the social.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 Lünenborg,M.& Maier,T.(2018).The turn to affect and emotion in media studies.Media and Communication,6(3),1-4.doi:10.17645/mac.v6i3.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