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传播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贾文山,纪之文
摘要(Abstract):
全球化催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是解决逆全球化的一把钥匙。本文在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依据和三种思想基础后提出,一种新型全球传播范式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与实践中逐步成型。新型全球传播范式体现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和对话式包容理念,是"撮合—磨合—融合"模式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传播实践体现在"中式全球通化"这一范式上。在模式层面,中式全球通化的传播路径可从传播、交流、沟通、转化和融合这一循环交互路径考量。在应用层面,突出建构主义传播观;在落实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宣传、传播和沟通这三大策略各自的功能和协同共振作用,以此推动全球文明间的深度良性对话,打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倾听的交往模式,促进多元包容开放的对话式文明范式的形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好文化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一带一路”;中式全球化;中式全球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课题“习近平国际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思想研究”(项目号:RMXW2018A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贾文山,纪之文
DOI: 10.16602/j.gmj.2018002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克劳斯·黑尔德编(2002):《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193-19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陈涵平(2005):间性理论与比较文学,《学术研究》,第12期,129-132页。
- 杜维明(2007):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开放时代》,第1期,68-86页。
- 杜维明(2016):《否极泰来: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斐迪南·滕尼斯(1999):《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年。(原书T9nnies,F.[1957].Community&Society(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New York:Harper&Row.)
- 冯颜利、唐庆(2017):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当代世界》,第11期,11-14页。
- 伽达默尔(1987):《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原书Gadamer,H.G.[1975].Wahrheit und methode.New York:Crossroad.)
- 海德格尔(1987):《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146-15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书Heidegger,M.[1962].Sein und Zeit.New York:Harper.)
- 黑格尔(1982):《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原书Hegel,G.W.F.[1821].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Berlin:In der Nicolaischen Buchhandlung)
- 季思(2016):中国应积极倡导“新型全球化”,《当代世界》,第8期,1页。
- 贾文山(2016):中华文明转型的独特范式,《人民论坛》,第16期,34-37页。
- 贾文山(2017):沟通共同体:习近平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一招,《全球商业经典》,第2期,48-51页。
- 贾文山、江灏锋、赵立敏(2017):跨文明交流、对话式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1卷第5期,100-111页。
- 贾文山、王婧雯(2017):我国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现状与构建路径,《国际新闻界》,第39卷第12期,6-21页。
- 刘英奎(2017):中国已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引领者、贡献者和示范者,《智慧中国》,第Z1期,22-25页。
- 马丁·布伯(1986):《我与你》(陈维纲译),北京:三联出版社。(原书Buber,M.[1937].Ich und du.Edinburgh:T.&T.Clark.)
- 倪培民(2017):作为哲学理念的“命运共同体”与“合作共赢”,《哲学分析》,第8卷第1期,98-111页。
- 宋婧琳、张华波(2018):动机·行为·影响:国外学界“一带一路”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第2期,152-163页。
- 汤国荣、章锦河、周珺、熊杰、姚蔚(2018):文化间性理论进展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旅游学刊》,第33卷第4期,13-23页。
- 尤尔根·哈贝马斯(2000):《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5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书Habermas,J.[1976].Zur rekonstruktion des 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 袁政(2008):传播成就现实---建构主义传播观与中观哲学的呼应,《东南传播》,第5期,97-98页。
- 周翔(2018):“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建构---概念再造、语境重置与方式转换,《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7期,62-70页。
- Jia,W.S.(2009).Chiglobalization?A cultural argument.In Guo,S.J.&Guo,B.G.(Eds.),Greater Chin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Lanham,Colorado: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 Jia,W.S.(June 6,2017).Now,glob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trieved from https://yaleglobal.yale.edu/content/now-globalization-chinesecharacteristics